大明宰辅 012 弘治十八年(下)
作者:六艺书生的小说      更新:2017-12-27

  张皇后得知事情的真相后,正在想办法怎么才能不牵扯到张家而且还让皇帝停了药,还没想出办法就听人来禀报说皇帝昏倒在乾清宫。这一天是八月初六的晚上。

  等到张皇后到乾清宫的时候,心中虽然早就已经把张家骂的狗血喷头,但是看到皇上朱佑樘毫无反应的躺在龙床上,心里的怒火还是控制不住的蹭蹭往上窜,转过身大喊道:“快去传太医!!!”

  站在不远处的宫女忙站出来说道:“回禀娘娘,已经去太医院传旨了。”

  听到已经派人去太医院,张皇后这才稍稍放心,过不多时,一名小太监身后跟着一位头发花白,穿着太医院的官服进入了乾清宫。

  太医先为皇帝看了看脉象,又检查了一下眼白,心中巨震,又掰开朱佑樘的嘴看了看舌苔,心中已经有了八方猜测。心中暗想怎么和建昌候的那个药丸引发的病症如此相像。看这症状服食那药应该有很长时间了,就算此时天子大行他也豪不意外。

  观历朝历代天子大行时诊治的太医大多都没有好下场,如果此时皇帝驾崩,自己可是要被杀头的,自己杀头也不要紧,怕就怕会连累家人,这太医也有几分见识,悄悄的从随身的药箱里找了根银针攥在手里。

  张皇后在外间早已经等的不耐烦了,正要闯进去,就看到那随着小太监进去的太医出来,忙上前问道:“曾太医,皇上他如何了?”

  这个曾太医,正要回答,张太后就见那太医的脸色突然铁青,嘴角开始吐沫,昏倒在地大骇道:“快来人呢!”

  就冲进了几个太监,宫女,命人把这太医抬出去,又派人去太医院传唤别的太医。

  忘记说了,这个昏倒的曾太医正是张延龄找到并研究那个药丸的太医之一。

  太医院新传唤来的太医看了看皇帝的病情,不敢下药方,到了初七午时,弘治皇帝朱佑樘醒了过来,命人急招内阁大学士进宫,望着跪在脚边,满面泪痕的三位大臣,刘健,谢迁和李东阳用尽自己毕生最后一点力气嘱咐道:“东宫年幼,好逸乐,先生辈善辅之。”

  说完又深深的看了一眼坐在自己床头的张皇后,便溘然辞世,时年三十六岁。

  那一眼让张皇后想了第一次见到皇帝朱佑樘的时候,想起了他们成亲后多年仍无子嗣,满朝文武如雪花般的奏折不断的往御前送,希望皇上能多纳妃子,但这个傻皇帝,就是死心塌地的只要她一人。直到她有了儿子。

  她想起了他给他们的儿子取名为“照”,那时她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告诉她:“四海虽广,兆民虽众,无不在于照临之下。”那时的她听完这句话不知道有多开心。

  一转眼,那个曾经保护她的男人再也不能保护她了,想起他在临去时看她的那一眼,张皇后只觉得心里堵的很。想要站起身来,却两眼一黑,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十八日,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照从贪玩的皇太子一下子变成了肩负重任的一国之君,朱厚照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正德。

  朱厚照出生在弘治四年,与刘言一般大小,弘治皇帝与张皇后成亲多年后,张皇后才有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朱厚照,他还是大明王朝迄今为止九代人中,唯一一个由正妻所生的嫡长子,在他之前从建文帝朱允炆,成祖朱棣直到先帝朱佑樘,都是嫔妃所生,这下大明朝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绝对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朱厚照也十分聪明,他双眼炯炯有神,怎么看都透着一股灵气,从小不管别人教什么,都是一点就通。

  前一天讲官教给他的东西,第二天就能倒背如流,当时朱佑樘还是文武百官都相信有朝一日,这个孩子会成为一位有道明君的,直到现在也是。

  那些文武百官并不知道随着朱厚照渐渐长大,他会离他们心目中的有道明君,越来越远。

  登基大典在八月十八,公侯驸马伯、文武百官、及军民耆老等、三上劝进表,朱厚照方才下旨俞允。

  就见这日百官出至承天门外,于奉天殿前、设香案酒果等物、朱厚照身具冕服行告天地礼,随后到奉先殿谒告列祖列宗,最后到承天门外。

  这时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出至承天门外,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宣读先帝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

  宣读完毕后,文武百官齐至奉天殿,迎驾入殿内,司设监设御座于中间,朱厚照穿着龙袍面无表情的端坐在上面。

  鸿胪寺正官奏请升殿,文武百官对新皇帝行五拜三叩之礼,新皇帝朱厚照下诏封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之后钦天监报时,百官由中门出,锦衣卫鸣鞭。这一套下来一天也就过去了。

  到了第二天,文武百官出郊。各具青绿锦绣服、迎驾于华盖殿,行大礼,登基大典到此才算完毕。

  刚即位的朱厚照心中一片茫然,根本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当的,张皇后告诉他三位重臣阁老都会在他身边,他们会一步一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此时的正德皇帝,还没有表现出怎样的顽劣,一切都还在中规中矩的运转着。

  朱厚照即位后刘瑾没多久得到了掌管钟鼓司的职务,刘瑾这时已经是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静静的站在乾清宫门口用慈爱的眼光看着端坐在龙椅上的朱厚照,心中暗想想当初自己犯了忌讳,被外臣抓住把柄,将自己赶出皇宫,自己这些年来好不容易抓住机会,得以回到宫里,没有老死在茂陵,还能到东宫伺候那时候的太子,终日小心谨慎,句句留心,终于熬到了寿哥儿登上皇位的这一天。

  不枉自己这么多年想尽一切办法讨好这位未来皇帝,只要能让寿哥满意,那荣华富贵还不是唾手可得?

  大明的一次帝位交接就在这弘治十八年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