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第24章 火枪
作者:烟雨叶子的小说      更新:2018-08-15

  成功的炼化出了低碳钢,下一步就是制作火枪了。火枪一直是刘烨穿越之后梦寐以求的东西,有了枪,才能与各种潜在的敌人抗衡,木杆铁头枪显然没有火枪让人有底气。

  眼下摊子铺的这么大,全靠琼州地理位置偏僻,天高皇帝远,临高县衙又被自己用银子喂饱了,暂时没人来管,各个项目才得以同时推进。

  换成在内陆,别说炼铁造船了,开个大规模的纺织厂都要被官府盯上,就算不安插个聚众生事的罪名,各种敲诈勒索剥皮吸髓是免不了的,更别提造枪铸炮,一准被官府当成造反的抓起来砍头。但安全也只是暂时的,有了武器,才能保障事业的发展。

  继百仞滩钢铁厂之后,百仞滩兵工厂开始建设,由于各地都要搞基础建设,兵工厂的厂房只能先建几间板房凑合着用,等到腾出人手了再建造大规模的厂房。

  炼铁专家摇身一变,变成了军火专家——资深军迷梁小明即将验证自己的成色,刘烨亲临现场视察。

  铁匠和学徒们都被集中起来实行现场教学,挑出一组公认技艺最好的师徒组合试造火铳。

  这个被挑出来的铁匠姓王,别人都不记得他的名字,就记住他叫王一锤,因为捶打铁器的手艺出神入化,才有了这个绰号。

  他带着几名徒弟,按照林伟业的指点,先打造铳管,再制作铳身其他部件,最后再组装。

  第一步就是制造铳管。

  准备一根圆柱体的钢芯做冷骨,先将做铳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将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这一步王一锤做的很熟练,他也曾抽调去为广东官兵打制过鸟铳,这个流程是做熟了的。

  如果按照明军制造鸟铳的方法,第二步就是焊接了。

  明代对弹道知识匮乏,认为鸟铳越长威力越大,致使鸟铳为了增加长度,铳体都以单筒卷成,然后一节节焊接,发展到后世满清的抬枪,枪管甚至长达两米。这种焊接方法制成的铳管很容易炸镗,工匠们把是否焊接的天衣无缝的铳管当做制铳成败的关键。

  明代中后期,明军工匠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中记载:“近来,洞晓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责成工匠,听其卷成铁筒,粗细薄厚不均,甚至单筒卷成,举即炸损。”越是容易炸膛,士兵越排斥使用,以至于明朝一共制造出几万支鸟铳,而实际装备部队用于实战的却很少,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仍然使用原始的三眼铳。

  梁小明指导的方法则是完全不同的双层复合式铳体,与单筒焊接法不同,它在钢芯上裹以红铁,当第一层铁包裹好以后,在这层铳体上再裹一层,使内铳的接合口被外层铳体包裹结实形成复合体。

  从技术上来看双层复合铳比单筒焊接铳科学,铳体接合更坚固,虽然这种铳管无法做出很长的鸟铳铳管,但口径可以做的比第一种鸟铳大,因而有限距离内威力也大。

  梁小明参照的蓝本就是英国陆军称霸全球殖民地的制式火枪——褐贝丝燧发枪,这种枪身较短,用料少,成本低,容易大量制作生产。唯一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双层复合铳体,而原版褐贝丝是单筒卷制。

  考虑到中国的铁矿石质量不如西方,冶炼技术也不如18、19世纪的水平,加之不用像英国那样过于追求控制成本,所以做了这个改动。

  打造铳管的过程中,王一锤按照以往的经验认为短管不如长管打的远,但是东家这么说,他就照办。

  第三步则中外皆同,就是修整内膛。这时铳管还是粗胚,且芯体不直,膛内也粗糙不平,除了把管身外部打磨光滑,最重要的就是用钻头将铳膛钻大钻光滑。

  在明代,一般钻头都采用堕子钢,钢性并不很硬,而且是人工钻膛,所以制造鸟铳一半的时间都是在钻铳膛,每天只能钻一寸,其时间可长达一个月。记载:“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

  在梁小明看来,明军鸟铳生产效率低的令人发指。解决的办法有两方面,一是改进钻头,二是改变钻孔方式。

  钻头的工具钢很好解决,采用坩埚炼钢法就能炼出比堕子钢坚硬的多的工具钢。

  这种方法1742年由英国人洪兹曼首先应用,他将渗碳铁料切成小块置于封闭的黏土坩埚中,在坩埚外面加热,铁料继续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为高碳钢水,浇铸成小锭后锻打成所需的形状。钢在坩埚中熔化时,石墨碳还能起还原剂作用,钢中氧可以去除,各种夹杂物也能从液态钢中上浮去除,所以钢的质量优于当时的各种金属材料,可用来制造加工金属材料的工具。

  坩埚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生产液态钢的方法,但是生产量极小,成本高。对于只需要工具钢的林伟业来说,这缺点都不是问题,反正不需要大规模量产,只要有比堕子钢更坚硬的钢做钻头就足够了,将来为大炮镗光内膛,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工具钢。

  至于钻孔方式,梁小明的方法是采用水动力简易车床。

  所谓简易车床就是一个放大的横置手摇钻,不过是用水力代替手摇。原来钻孔是人工一寸一寸的钻,而且竖着钻,费时费力,采用简易车床则是将枪管横向固定在一个可以转动的架子上自行旋转,钻头刀具水平进给,这样钻孔的效率比原来提高数倍,原本要钻一个月才能钻出一根枪管,现在五六天就可以钻出一根内膛光滑的优质枪管。

  枪管制作成功,还可以看作对原有工艺的改进,接下来枪机的制作就是革命性的改进了。

  明军的鸟铳就是火绳枪,其结构是,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

  相对于燧发枪,火绳枪的弊端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射击过程非常复杂而缓慢,戚继光在中记录了使用火绳枪的10道程序,而在欧洲,1607年出版的,对火绳枪的开火步骤进行了描述,共分为25个步骤,非常繁琐;其次就是雨雪天气和大风天气无法使用,雨水会把药门的引火药打湿,大风会把药门的引火药吹走。

  燧发枪解决了火绳枪的上述缺点,它的点火装置,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动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击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

  而褐贝丝作为成熟的制式燧发枪,比起早期简陋的燧发枪,枪机采用改进的制轮楔机心设计,这种新装置也是后期所有各国燧发枪的标准设计,制轮楔有两个卡榫沟槽的固定机心与制动阻尼形成两道保险,第一道就是装填黑火药至引药盆的机动待发状态,第二道就是射击待发状态,制动阻铁连动扳机构造可上下滑动,使之闭锁与击发。

  为了打制这种枪机,梁小明特地画了三视图,直观的描绘了枪机结构。作为技艺精湛的铁匠,王一锤虽然从没碰见过这种图纸,但是一看就懂,摸索了几次,就成功的打制出枪机。

  枪管和枪机制成,意味着枪的主体部分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进一步完善枪的性能了。比如使用黄铜制作枪身配件加强火枪的坚固度及耐久度;制作木质枪托和枪身护木,枪托设计成公鸡颈对接式,延伸且平滑并加装黄铜底板使对接的两片枪托不致散开,容易握持及贴腮瞄准,枪管护木是容易握持的圆滑设计;枪管末端新设计一个较为突出的简易准星帮助射手瞄准;加装两个黄铜制作的活动式枪背带扣环,方便士兵长途行军;用黄铜制作2个小铜管固定在枪护木下缘作为通枪条存放的地方。

  最后的压轴戏是套管式刺刀的卡座,在枪口安装滑动式卡榫刺刀及刺刀座,使得刺刀紧固不脱落并且不影响射击。虽然现在还没造出合适材质的刺刀,但预留出装备刺刀的卡座也是未雨绸缪。

  刺刀是燧发枪时代划时代的发明,其意义不亚于燧发式点火取代火绳点火。由于刺刀的出现,使得火枪兵不需要长矛兵的保护,在保持远程打击能力的同时,具备了一定近战能力,面对骑兵时,也不再像以往一样脆弱,从此纯粹的火枪兵取代了火枪与长矛并存的战斗方式,盛行一时的西班牙大方阵就此消亡,线列战术和空心方阵开始出现。

  在梁小明的指导下,通过王一锤的手艺,一把山寨版褐贝丝燧发枪提前一个世纪诞生了,这把枪全长1.4米,重约4公斤,预计装上刺刀后全长可以达到1.9米,基本上接近一根长矛的长度了,近距离可以作为长矛刺杀使用。

  林伟业陶醉地欣赏这把18世纪诞生,一直使用到19世纪的名枪,低碳钢材质的枪管闪烁着金属的光芒,黄铜配件的点缀让枪身看起来熠熠生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枪托看上去是那么的和谐,整把枪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啊!

  刘烨没有欣赏工艺美感的艺术细胞,他一把夺过枪:“开一枪试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梁小明不满地拿回枪:“煞风景,这枪是近代工艺的结晶,是艺术品,这第一把枪,我收藏了,要试枪,另外找一把去试。”其实想试也没法试,火药都还没来得及配制。

  刘烨可不敢得罪总设计师,嘿嘿一笑作罢,心里痒痒,盘算着等新枪量产了一定开几枪试试威力。

  在梁小明的建议下,整个工艺流程分为枪管制造、枪机制造、刺刀制造、整枪组装四大环节,参照现代工厂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分工合作,而不是传统的一个铁匠负责整把枪的制作,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接下来就是配制黑火药,火药车间不宜紧挨枪炮生产车间,为了安全起见,选在了百仞滩岸边,离火枪车间和未来的火炮车间有一段距离。其实这个时代的黑火药威力不大,没有密闭容器的情况下,只会燃烧而不会爆炸,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

  刘烨从李家村抽调一些年纪稍大的人作为火药车间的劳动力,火药配制不需要多么精细的手艺,也不需太多体力,只要按照比例添加硝、硫磺和木炭粉就行了,他们完全可以胜任。

  按梁小明的指导枪用发射火药的最佳配比为硝、硫、炭各为75、10、15,炮用发射火药的最佳配比比率为78、8、14,这是1825年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根据试验得出的黑火药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