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 第五十一章 【挟持在京】
作者:弋央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洪武三十一年的八月,入秋的天气转凉,秦淮河边的柳树早已没了春天的翠绿,变得光秃秃的、蜡黄蜡黄的。时不时地可以看见几根枝杈上卷着一些荒草,几只麻雀在旁边叽叽喳喳地叫着,吵吵嚷嚷的。忽然间“啪嗒”一声,一颗石子儿飞了过来,打在麻雀旁的柳枝上,惊得几只麻雀“嗖”地飞起,从一颗柳树飞到另一颗柳树上,却叫得更欢了。

  “呀,二哥,打得好,就差一点点。你再打一个,再打一个”

  却是一艘硕大的官舰上的少年正在拉着另一名十七八岁的男子娇嗔,显然就是他口中的二哥了。

  那十七八岁的男子一笑,捏着一颗石子儿瞄了瞄,正要用力丢出去,却从里面一颠一颠地走出一名稍长两岁的虚胖青年来。青年手里拿着一本书,和颜悦色地看了看二人:“二位弟弟,眼见就要到正阳门了。咱们这一趟是来给先皇奔丧的,万不可失礼,让人看见了说闲话。”

  年纪最小的少年见大哥出来,朝二哥吐了吐舌头,转身便奔回了舱里。年长的虚胖男子自失地一笑,朝兀自站在甲板上充耳不闻地二弟笑了笑:“走吧,二弟,咱们也进去吧”,言罢也转身钻进了舱内。

  那倔强高傲的青年冷哼了一声,朝甲板上重重地吐了一口唾沫,却还是将手中的石子儿朝那几只麻雀丢了过去,惊得岸边又是一阵叽叽喳喳的鸟鸣声。

  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天下第一藩王、战功赫赫的燕王朱棣膝下的三位王子。虚胖青年是燕王的长子,也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世时就指定的世子,名叫朱高炽,与新登基的皇帝朱允炆同年,此时都刚满二十岁。

  另外那位倔强高傲的青年则是燕王的二王子,名叫朱高煦,比世子朱高炽要小上两岁,性子却与朱高炽截然不同,生性好武知兵,与年轻时的燕王极像。只不过燕王年轻时因处境不佳,最是知道隐忍不发。这位二王子朱高炽则是秉性高傲、不可一世,除了父亲朱棣,其余人等,他可从没放在眼里。

  最小的那位少年则是燕王的三王子,名叫朱高燧,此时年仅十一岁。少年人心性,只是爱玩罢了。因而与爱动的二王子朱高煦比较合得来一些。与生性好静、只爱读书的世子朱高炽则不算亲近。可朱高炽自幼就被洪武皇帝指为燕王世子。在北平时,人人都得敬畏他的身份。朱高燧一个少年,就更是如此了。因而眼见大哥出来说项,朱高燧也不敢顶嘴,忙就躲了开来。

  三人由邱福、柳升护着从北平出发,因道衍和尚临行前嘱咐邱福等人学一学“刘备入吴”的戏码,因而邱福一路大张旗鼓。临近的各州府得知是燕王的王子奉旨入京奔丧,也都拼命巴结,搅闹得尽人皆知。

  这一行人从正阳门码头上了岸,却见两边的街舍挤满了人,看摸样儿都是官宦人家的仆从家眷。邱福素来爱与人打交道,转脸看了看,也认得几个人,便主动上前寒暄。那些个官宦都是从各地入京奔丧的,因入京的人太多,都被新皇朱允炆挡在了宫外等候。此时听说这几名青年都是燕王朱棣的王子,忙都上来巴结。二王子朱高煦性子高傲,懒得理会那些奴颜婢色的官吏。三王子朱高燧年纪太子,也不懂这官场的礼节,只是在一旁看热闹。这可苦了世子朱高炽,本就虚胖的身子,还要不住地在人群里来来往往地招呼寒暄了好一阵子,直流得一身的虚汗。

  搅闹得正阳门外尽人皆知了,邱福方借口奉旨觐见,带着三位王子抽身出来,直驱洪武门。因朱棣的威名,加之又是奉了旨意,朱高炽一行并没有受什么阻碍便入了宫。邱福、柳升却被挡在了门外。

  新皇朱允炆正与新召入宫的翰林侍讲方孝孺、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在奉天殿议事,听说燕王朱棣将膝下的三位个王子都遣送进了京师,脸上都放出光来,忙吩咐近侍太监梁民将人请进来。

  朱高炽与朱允炆少年时便相识,也曾是玩伴,相与的好。多年不见,这位当年的皇长孙已经登基为帝了。朱高炽如今能进京与他重逢,心下也是高兴,领着两位弟弟迈入奉天殿,也不敢抬头,躬身拜倒:“臣朱高炽参见吾皇,万岁——”

  年少的朱高燧也没见过这样的阵势,心里有些害怕,也学着大哥的样子行了礼。

  只二王子朱高煦秉性高傲,从没有如此低声下气过,满不情愿地瞟了一眼端坐在须弥座上、容貌俊秀的新皇帝,缓缓地跪了下去,却不说话。

  朱允炆笑吟吟地看着他们行了礼,这才起身来到朱高炽跟前一把扶了起来:“哈哈哈,几年不见,你倒是长胖了不少。难得你进京一回,这次可得在宫里多住一些日子,陪朕聊聊天。朕听说你爱读书,朕宫里的藏书可不少,闲下来朕带你去看看”。

  朱高炽也不多想,见朱允炆虽然已经贵为一国之君,可言语间还是像少年时一样的亲近,心下也是高兴。

  齐泰和黄子澄在一旁对望了一眼,嘴角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诡笑。

  燕王朱棣的三位王子自入京师服丧礼,除了拜望了舅舅曹国公徐辉祖、徐增寿,其余时间多在宫里。新皇朱允炆待之尤厚,自不必说。只是王子们却不知道,远在北平的燕王府却出了天大的事——朝廷又以北边军事为由,将原王府的两万余护卫调至了开平,统归宋忠统帅。这是明摆着将燕王朱棣仅有的一点兵力也给夺了回去。

  燕王朱棣碍于王子在京,也不敢妄动。只道衍和尚却偷偷调了陈珪手下两名得力的校尉于谅和周铎带着两百军士在大庆寿的殿中挖了一个地道,通往燕王府后苑,草草地修筑起一处地下室围绕重墙,在内督造兵器。为免泄漏,又在外养了无数鹅鸭,日夕鸣叫,声浪如潮。

  偏在两边都磨刀霍霍时,朝廷又传来消息,因周王(原吴王,后改封周王)长史王翰密报,周王次子、汝南王朱有爋朱橚告发,周王朱橚图谋不轨,朝廷遣曹国公李景隆奇袭开封逮捕周王朱橚。贬周王为庶人,流配云南。

  周王朱橚何许人?燕王朱棣的胞弟也,二人自幼情重。洪武皇帝薨逝之后周王朱橚曾屡次送信朱棣,劝燕王取而代之。朱棣私底下也听说周王在暗中为自己起兵做准备,却不想这么快就被人告发了,还被朝廷贬为庶人。

  这是杀鸡儆猴呢,还是剪除羽翼?

  得了消息的朱棣悲愤不已,想要起兵,却早被朝廷架空了,几位王子也被挟持滞留京师数月之久。此时的朱棣,方才体味出道衍和尚那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来。

  因心结难解,原本敦厚刚强的燕王竟至病倒,道衍慌忙来见。可一连十几日,燕王都不能下榻,传言也说燕王病情越发的重了。果不其然,又过了数日,燕王府竟已预备起了白绫。燕王病危的奏疏也马不停蹄地报往了京师。

  得了奏疏的新皇朱允炆又是吃惊,又是暗自欢喜。眼见着燕王世子朱高炽带着两位弟弟进宫来辞行,朱允炆碍于少年时的情分,也不愿阻挠,只得驳了兵部尚书齐泰要强留几位王子的主张,放归了朱高炽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