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女相:陛下,请矜持 145.第145章 大论治世不一道
作者:华希真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尽管历代的改革者总会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但是华盈琅更清楚的是,现在绝对不可以让这个银票制度的改革带来的社会效应说得过大。

  不论是银票带来的未来可能会有的绝对纸币化效应,还是引发的种种世家之争和将来的国家储备信用之类的说法,那都是后来的事情。

  任何人都是由天生的风险厌恶心理的。如果让他们意识到这样的改变未来将会带来种种效应,他们是不会接受的,不管是这些效应是好还是坏。——不可预见的坏,在人心当,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可预见的好。

  华盈琅决意将这种银票带进这个时代也是有原因的,她在这个时代待了将近两个月,这个时代毕竟还是像唐宋一样商经济有所发展,但是世家世袭制、举荐孝廉制之类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官员政治制度也是较常见的,而且三国各有各的政治特色。

  这样的环境下她带入银票这种产物,并不会引发严重的问题。部分超出时代发展状态的行为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但是也不至于导致超出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过大,以至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至于造成西蜀的社会经济一定程度的混乱——哦,还是那句话,她并不是西蜀的人呢,也并非什么忠君之臣。只要百姓过得好行了。要说混乱,以现在三国的实力发展之不平衡——北方东魏一家独大、独占传统的原,整个的北方地区全拥在怀,——还指望能过多久三足鼎立彼此“相爱相杀”的日子呢?

  西蜀的混乱与否那要交给西蜀的君臣去讨论嘛,他们自己意识不到隐藏的问题,华盈琅难道会主动站出来告诉他们吗?[微笑.jpg]

  新事物的革新必定是会带来代价的。而华家在此当百利无一害。这没毛病。

  所以现在华盈琅的工作,是站在种种不同的立场,表彰这种“合作”的有效性,体现它的优越,并且努力将带来的风险说明到最小的程度。

  单纯和人论理,和与人面对面争利不同。华盈琅可以不考虑什么说话口才得罪人的风险,专注于“是什么”,“会带来什么”和“需要什么”的论证。这也是她准备了几天的勇气,最终敢于踏进这座御房的原因。

  历史从来没有臣先说话君跟来的道理。于是华盈琅以南越的君臣礼节和西蜀的皇帝见了礼,随后在平身的回答默然垂手肃立一旁。

  她一点都不想出风头!

  但这并不是一个沉默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华盈琅在令人无言的寂静当,终于还是决定开口先问了。

  “琅琊华氏盈琅此番谒见圣,圣可有忧当解?”

  华盈琅的面不显丝毫波动,双目沉沉湛湛似有流光,但是手心汗湿却是真的。

  此刻她无庆幸,古代的长袍宽袖可以大到袖能藏物的程度。

  本来自http:///html/book/40/40786/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