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垂日暮(中)
作者:澹宁居士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克雷格·纳尔逊子爵焦虑不已,“皇家橡树号”和“兰加斯特号”都是英国远东远征军的主力战列舰,一旦被中国军队攻占,后果不堪设想,不要的时候不得不下令将它们击沉。但是,现在这两艘战舰上还有许多英国海军陆战队官兵,如果此时下令开炮,不仅会招致其他将领的反对,自己将来也会面对舆论的非议。

  正在这时,副官约翰·笛福已经跌跌撞撞地跑了过来,大声喊道:“长官,艾宾·豪斯中将率领属下好望角舰队的三十五艘战舰驶离战区,向远海逃去了。”

  克雷格·纳尔逊子爵的脑袋“嗡”的一声响,推开副官约翰·笛福,抓起望远镜,向东北方向望去。果然,位于“T”字头右翼三十余艘战列舰在红海舰队旗舰“爱丁堡号”的率领下,正以最大马力驶离战区。位于“T”字阵型其它位置的战舰显然也受到了影响,不少战舰已经开始转向,似乎有跟随“爱丁堡号”驶离战区的迹象。还有不少战舰的火力也渐渐弱下来,似乎正在观望战场局势。

  克雷格·纳尔逊子爵愤怒到了极点,拔出腰间的指挥刀狠狠地砍向舰桥的扶手。

  此次英国远东远征军主要由北海舰队、好望角舰队、红海舰队和远东舰队组成,克雷格·纳尔逊子爵担任总司令,其中北海舰队是他的嫡系,也是远东远征军的主力。好望角舰队的实力仅次于北海舰队,艾宾·豪斯中将就是好望角舰队的总司令,他在英国皇家海军中的资历比克雷格·纳尔逊子爵要老,现在的地位却没有克雷格·纳尔逊子爵高,这使得他对克雷格·纳尔逊子爵一直心存不满。战争初期,因为战事进展比较顺利,他与克雷格·纳尔逊子爵还能够彼此相安无事。到了战争中期,由于战事进展受阻,他与克雷格·纳尔逊子爵的矛盾就渐渐显现出来,两个人经常因为作战方案的制定而发生争吵,他一直主张积极进攻,反对克雷格·纳尔逊子爵构建这座“T”字阵型的设想。只是,克雷格·纳尔逊子爵万万没有想到,艾宾·豪斯中将居然会在这个紧要关头率领好望角舰队撤出战斗,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

  克雷格·纳尔逊子爵望着已经消散的迷雾,望着被落日染成一片血红的海水,望着硝烟滚滚的海面,转头对副官约翰·笛福长叹一声:“这可真是‘日不落帝国’的日落了,传令下去,所有战舰依次撤离作战海域,由‘皇家方舟号’殿后,由北海舰队执行拦截追兵任务。”

  ……

  一个月后,北京。

  正值隆冬时节,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冷气团经由张家口进入北京,狂风肆虐,滴水成冰,一连数日的降雪更是将这座古都妆点得仿佛冰雕玉琢。

  坐落在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乃是北京城内最为气派雅致的王府。这座宅子原本是乾隆宠臣和珅的府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任军机大臣、户部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府邸。嘉庆四年,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免去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职务并下令抄没其家产,这座宅子就被嘉庆皇帝赐给了胞弟******永璘。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皇帝又将这座宅子赐给了弟弟恭亲王奕䜣。和珅、永璘和奕䜣都是极为注重享受的人,在这三代主人的用心经营之下,这座宅子也被修葺得越发气势宏伟,景致宜人。

  瑞雪初歇,天色却仍是阴沉沉的,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之中不肯出来,仿佛是怕融化掉这银装素裹的世界。

  曾国藩和张继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碎琼玉,向恭王府走来。

  最近几天天气一直不好,曾国藩原本是吩咐文冠英备了马车的。但是他看张继近来不多言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以为他乍回北京感到压抑,于是临时决定和他步行过去,一路上赏赏雪景,放松放松精神,舒缓舒缓心情。

  什刹海也叫做“十刹海”,得名于环绕其四周的十座佛寺,是一块呈狭长状的天然湖泊,也是北京城内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蒙古语将湖泊称为“海子”,所以什刹海的三个组成部分也就叫做前海、后海和西海。这三处水域有水道相通,碧波荡漾,垂柳条条,远山如黛,风光绮丽,是北京百姓的消夏游乐之所,有“燕京胜景”之称。现在虽然是冬天,但是冰封的湖面上仍旧满是滑冰的小孩,一派热闹景象。

  曾国藩的脸上也不由得浮现起一丝笑意,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北京过冬了,他倒真有些怀念呢。两江虽然气候宜人,冬天的时候毕竟少了这幅热闹劲儿。他转头看向张继,正准备和他说些什么,但看他仍旧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也就作罢了。

  ……

  曾国藩和张继是三天前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和重病中的同治皇帝在养心殿接见了他们二人,陪同接见的还有醇亲王、军机大臣奕谨和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倭仁,作为总理王大臣、军机处领班大臣的恭亲王奕䜣却没有参加。他们后来才了解到,奕䜣告病在家已经两月有余了。

  曾国藩和张继分别汇报了定海海战和远征俄国的详细情形,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则表彰了他们的突出贡献并进行了封赏。随后他们又与奕谨和倭仁做了防务和印信上的交接。

  回到曾府之后,曾国藩与张继聊起了奕䜣告病的事情,都感觉事有蹊跷,一番商量,决定今天去恭王府“探病”。

  ……

  此时,奕䜣正背着手站在书房门前的滴水檐下抬头望着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神。随从们看他脸上阴晴不定,不知他在想些什么,又不敢触他的霉头,都一个个低眉垂首地侍立在两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