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人生新目标 第二十六章 又到过年
作者:清涵101228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这年的春节和往年也差不多,农民的收入也和以前比也没有好转,杨忠武和爷爷抱怨过:一年到头都没有休息的时间,整天也出工出力了,累死累活的,怎么就缺吃少穿呢,也没见谁偷懒,好多人家咋分的粮就不够吃了,家里孩子的多的农户年年都是超支户,象杨家这样的一年到头也就是刚够糊口。他们自己想不通,别人也无法解释,只能就这样过了。好在各家人口不多,能勉强度日不拉饥荒在村里也算好过的了。

  除了这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杨家这个春节过得还是很顺心的,老大在部队三不五时也能寄一点钱来,虽不多,总比没有强。农民手里也没有能变现的东西,老二家四口人也还过得去,大女儿考上了大学,这在十里八乡也是独一份,吃上了商品粮,二女儿在县中上学,成绩也不错。几个孙子孙女也听话懂事,奶奶心里高兴,身体就觉得好了许多,这个冬天也没有整天躺在床上了,比起往年来,今年冬天犯病的次数少了很多,即使犯病,家里也有大女儿备下的药,省下了很多麻烦。过年这几天奶奶穿得厚厚的,也在村里村外走走转转,精神很是不错。

  杨玉兄妹俩又都长大了一岁,今年大姑陪着奶奶,小姑去找她的同学玩,杨玉只好和****跟在两个哥哥后面跑,男孩子们玩的花样多一些,他们买了鞭炮,拆成一个一个的,装在兜里,跑到后面竹林里放,手里拿着一支点燃的香,变着样放鞭炮,有时把鞭炮放在断竹里,点燃以后跑开,看着竹子被炸开,看谁的鞭炮威力大。两个大的玩的不亦乐乎,****还小,没被允许玩鞭炮,结果看得比两个大的还开心,大呼小叫的,杨玉只能紧紧抓住他的手,生怕被炸伤。学校每年都有调皮的小男孩被炸伤的,放寒假的时候校长讲话特别强调要注意安全,可越是危险就越是刺激,孩子们哪里禁住呢,杨玉想起后世的新闻报道,还不是每年都有好多放烟花爆竹受伤的。

  初二照例到外婆家,杨玉跟外公学了半年的书法了,对外婆家也是非常熟悉了,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在和表哥表姐玩的进修还象小主人一样。大姨陈启莲依旧是主厨,指挥二姨和妈妈给她打下手。大姨这一年也有一些变化,这变化也杨玉带来的。

  大姨家的大表姐已经出嫁了,和前世一样,说的是外县的人家,这时候农村女孩子说人家就看家里条件,表姐夫家是外县县郊的农民,家里兄弟姐妹不多,听说条件很好,对大表姐也很好,大表姐后来的日子还是过得不错了,没有意外的话,再过十几年,大表姐家的土地就会被工厂占用,她们一家也转为城市户口,大表姐也会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一直到退休也没遇到下岗裁员什么的,后来也顺利地退休,生了两个儿女,日子也都还可以。

  大姨陈启莲家和外公在一个队上,离得也不远,大姨也经常回娘家帮外婆干点事,自从杨玉兄妹和外公学书法以后也经常见到大姨,杨玉三兄妹在外婆家表现得很乖巧,有时还帮着做点事,外婆很喜欢,就经常在大姨面前说三个孩子听话懂事之类的话,本来外婆就有点看不惯大姨父和大姨宠儿子的行为,说给大姨听也是想大姨有所改变。

  人都是会比较的,大姨在姊妹兄弟间一直是最能干的一个,现在外婆说三妹的儿女教得好,大姨就有点不是味道了,她的四个女儿她还是管得非常严的,可儿子就一个,将来老了还要靠儿子呢,所以舍不得儿子吃一点亏,吃要吃全家最好的,穿也要穿最好的,大姨觉得对儿子好以后儿子才会对她好,农村里都讲究养儿防老,为就是为了以后嘛。外婆经常劝大姨要把儿子管严点,别太放任了,大姨总觉得儿子还小,以后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外婆见说了不听也就算了。现在老听外婆说三妹的儿女教得好,又爱学习又勤快,陈启莲有点不服,难道我还不如三妹吗,回家以后对儿子也比前严了,可儿子李红兵实在不喜欢读书,怎么说都学不进去,陈启莲舍不得逼太紧,也只能算了,读书不行,做事总不费脑子吧,其实李红兵也不笨,教他做事一教就会,他还喜欢做事,觉得比读书好多了。于是陈启莲就慢慢地让他也学着做一些事,想着以后读不好书,学一门手艺也还是可以的,也开始他灌输一些不能靠父母姐姐一辈子的思想,孩子的性格也都是大人塑造的,李红兵也不象以往那样一味地贪玩了。这让陈启莲感到很高兴,觉得儿子以后一定是个有出息的,他们以后也有靠了。

  杨兵和李红兵早跑出去玩了,杨玉则看几个表姐在院子里玩踢毽子,女孩子们很爱玩的一种游戏,毽子做法很简单,毽子棉布包上一个铜钱,缝好以后插上羽毛,就做成了,游戏也很简单,看谁踢得时间最长,玩的花样多,几个表姐都踢得好,锛、磕、拐、盘,转身稳步,起跳骗腿,前合后仰,就像跳舞,毽子落在头顶、后背、脚跟、脚面等部位,毽子上滚下翻,滴溜儿乱转。玩高兴了几个女孩子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飞舞的毽子牵动着所有人的眼球,大家有说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让,气氛融洽、热烈,一不小心落地,一片哗然,一片惋惜。表姐玩得即高兴又热闹,脸上都热得红朴朴的,杨玉不会玩,则在一边给她们加油,踢得好比他们还叫得大声,没接住比她们还失望,投入其中,浑然不觉其他。

  直到久婆出来叫吃饭了,大家才意犹未尽地回了屋,帮着摆碗筷吃饭,吃饭时在堂屋满登登地坐了两桌,热热闹闹地吃了个开心。

  饭后丢了碗又孩子们跑出去玩了,上午还没玩够呢,这么多孩子一年也才能聚一次,也算是难得了。

  外婆和几个女儿在一起聊天,外公则询问二姨家的表哥学医的情况,杨玉上午喊累了,吃过饭有点犯困,坐在一边听着,周小明学医也有一年多了,外公问他学得怎么样了,周小明说师傅教他认识各种草药,学着加工炮制,每天都让他背一些汤头歌,药性赋,中医三字经之类的书,背书有点难,好多今天背了明天又忘记了。外公说,学中医背书很重要,清朝就有人主张学医白天看病晚上背书,都是为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记不住多读就多背总能行。然后又教周小明要跟师傅认真学习,多观察师傅是怎样开药,药量怎样掌握,争取早日出师之类的话。

  杨玉在旁听了,见周小明为背书苦恼想到一个方法,对周小明说:“表哥,我知道一种背书的好方法。”

  周小明说:“你那么小,才刚上学你知道什么好方法。”

  “你不信?我听我大姑说的,她去年考大学复习时就用过的。”大姑的名气很大的。

  “是吗?你说来听一听。”周小明听说过杨玉大姑的事。

  “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准备一把竹签,大概几十根吧,你自己掌握,我大姑就是准备了三十根。读书的时候不用记读了多少遍了,每读一遍就放一根竹签,三十根放完就读了三十遍,到时你再背,即使你背不完也差不了多少了,你就不用读一遍背一遍,心里总想着,那样好久都不会背。”这个方法是杨玉以前看书,说是康熙儿子读书用的方法,人家皇子用这个方法背书可是很灵的。

  “这个方法很简单,可以试一下。”外公也说。

  “嗯,我回去试一下,看行不行。谢谢小玉了。”周小明说。

  杨玉又跑到陈启英身边偎了一会儿,陈启英就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