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霸 第一百零二章 深山佛寺
作者:一争的小说      更新:2017-12-18

  佛慧山在后世被人叫做“大佛头”,海拔四百六十多米,因北宋景祐二年在山顶雕刻的摩崖巨佛头像而得名。

  现在才是大业六年,大佛头自然是还没有,佛慧山上还只有半山腰的佛慧寺较为知名。

  佛慧寺建于开皇五年,是隋文帝杨坚在历城府官建的三座佛寺之一。其他两座分别是昆瑞山扩建的神通寺和历山上新建的千佛寺。

  说起这三座寺院,昆瑞山的神通寺和历山的千佛寺都比佛慧寺更加出名。

  神通寺位于昆瑞山谷中,东晋时期,高僧朗公西游东返,在岱阴东北麓昆瑞山创建此寺,名朗公寺。

  至北魏、北周时因战乱尽毁,郎公寺仅剩半片大殿残骸。

  隋开皇三年,诚心礼佛的大隋皇帝杨坚路过历城,慕名寻访著名的郎公寺,因在郎公寺旧址“通征屡感”,故曰神通。便令当地官府在原地重建,并将朗公寺更名曰“神通寺”。

  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送舍利于天下三十座寺院,特意勒令高僧法瓒送舍利于齐州神通寺,并修四门塔以供奉舍利。神通寺因此香火大盛。

  历山,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千佛山,开皇三年,隋文帝杨坚过历山而有悟,便命人随山势凿窟,窟内携刻佛像多尊,于是历山始称千佛山,并在山上修建寺院,名千佛寺。

  跟以上两座寺院相比,佛慧寺既无传说,也无镇寺之宝,更没有可以流传千年的精雕石刻,香火繁盛也是三座寺院中最差的。

  来整之所以单单提到佛慧寺,当然不是想去游山玩水、供奉香火。而是因为受大智法师之托,要去佛慧寺拜见寺院的主持方丈大悲法师。

  大悲法师乃是大智法师的师弟,来佛慧寺之前,曾在任城崇觉寺挂过单,跟师兄大智法师感情甚好。所以,师兄二十年不离崇觉的真正原因,他也略有所闻。

  大智法师之所以让来整找自己师弟,则是因为自己闭关太久,二十年未离开崇觉寺,除了指点指点来整功夫,已经没有办法给予更多的帮助。

  而师弟大悲法师则完全不同,自年轻时候便游历天下,结交甚广。单单是佛慧寺的正式弟子,也已经有了近千人。寺院名下的居士和信众更是超过万人。

  如果大悲法师愿意鼎力相助来整,这也是一股不小的助力。

  既然等到了师傅偈语里说到的人,大智法师也是毫不保留的将自己的同门师弟拉了进来。

  这在来整看起来就是一场豪赌,如果自己能够赢得了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李世民,那自然是要对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佛教众人给予一定的回报。

  可万一自己赢不了这场对决呢?或者说,自己跟李二打了个你死我活,又被第三方捡了便宜呢?毕竟无论是王世充还是窦建德都不是什么软柿子,自己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历史,谁能说的准,别人不会得到比历史上更多的帮助和资源?

  如果出现后面两种情况,不仅支持自己的大智法师会落得下场凄惨之外。恐怕整个佛教势力都会在最终胜利者的严厉打压之下分崩离析。历史上几次灭佛运动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种背景在里面。

  经历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之后,按理说佛教弟子一般不会再有明确的政治倾向,不管你是李二得天下,还是来六得天下,他们在大势底定之前,都不会明确表示会支持谁,或者去帮助谁。这是为了自己门下信徒的安全考虑,无可厚非。

  但是,也不是没有例外。

  比如著名的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说的是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不幸落难,孤身逃亡之时被少林寺的僧人所救的故事。

  虽然没有史书记载来佐证李世民被救这件事,不过,在《唐太宗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唐太宗赐少林寺教》、《皇唐嵩岳寺碑》等碑文上,都有明确提到昙宗等十三僧人,生擒王世充亲兄王世恽之子王仁则的记载。

  虽然生擒一个王仁则可能对大局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却可以看到,在局势还未分明的情况下,少林僧人是态度明确的站在了李世民的一方。

  这是不是说,经过了隋文帝杨坚和现任大隋皇帝杨广数十年的大力扶持,让佛教的僧人野心更大了?

  还是说,高僧圆寂之前的天眼通传说真有其事,所以佛门弟子才会旗帜鲜明的站在获胜的一方?

  虽然来整经历了大智法师的师傅留下的七言偈语事件,但是那个布条上的二十八个字,字里行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指向,说是来整恰逢其会可能更为准确一些。所以来整一直怀疑是被大智老和尚给套路了。

  自己都没有信心的事,大智老和尚哪里来的底气?不仅把崇觉寺绑在了来整身上,还把师弟大悲法师和佛慧寺也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恐怕还不仅仅是这两座寺院,一旦大悲法师也同意出手相助的话,恐怕还会拉拢进来更多的各方寺院。

  来整想想就头大如斗,自己都还没有制定明确的方向,却已经被人推搡着,不由自主的走到了争霸的路上。

  “唉~”来整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抬头看着山脚下矗立的石牌坊上银钩铁画的三个大字“佛慧寺”。

  正逢中秋时节,一眼看去,漫山遍野的野菊花点缀在青松翠柏之间,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来整紧张的心情也为之一松。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来整嘴里不自觉的念叨:“既然到了这一步,那就走下去吧。”

  “好句啊,好句。”

  来整闻言看去,却是徐世勣正在啧啧称赞:“公子这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真是一语点出人生至理。

  如果不走到这山前,如何能看得到上山之路?如果不决心去做一件事,也肯定不知道事有可为。”

  来整点点头:“原本还犹豫不决,现在看到这隐于深山的佛寺,突然感悟到了一些人生道理。

  有些事,不搏一搏怎么知道不成功?不拼一拼怎么知道潜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