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孽债梧桐巷 第六十八章 古木逢春
作者:黄立云的小说      更新:2019-04-13

  面对去世的爷爷,爸爸悲痛欲绝,摧心剖肝,深感内疚。爷爷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面对死去的父亲,爸爸反思自己的一生,因为我爸爸妈妈日夜操劳焦心,耗尽了心血;因为我孩子们受尽了苦难;因为我妻子失去应有的幸福;因为我……我对这家欠的太多,余生要加倍偿还。

  事后爸爸询问大弟弟有关美女律师的情况,父母亲叫什么,是干什么工作的?大弟弟含糊其辞应付爸爸,始终没有说出律师父母的名字。办完了爷爷的丧事。在大弟弟回单位的时候,爸爸一再叮咛,一定要好好的感谢那位律师。

  原来大弟弟没有权力查看案子的卷宗,便想到了在法学院任教的楠楠。此时楠楠已经是法学系副教授了,而且是兼职律师。他给楠楠打了电话。楠楠把这件事情给父母说了,他们都很支持楠楠。楠楠的爸爸说,你应该去,遇到什么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们学院可以派最好的律师去支持你们。

  面对神情沮丧的爸爸,面对这个曾经红红火火的“三剂神医”诊所的衰败,小弟弟彻夜难眠。他是中医世家的后代,应该为这个世家挑起大梁了。于是他说服了翠柳,辞去了医院的工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梧桐巷,回到了父母的身旁,成为“三剂神医”新一代的继承人。

  大概受爷爷置地买房子的影响,小弟弟又买了隔壁两户民宅,对诊所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扩建,并按照现代医院的布局,设计了门诊,挂号、付款、药房、病房、注射等科室。这个时候大姐夫已经是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了,诊所的修建就理所当然地由他负责了。他带来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诊所修建一新。

  看到气派美观的诊所,爸爸非常满意,没有想到小小的诊所还会焕发青春,特地为诊所写了一幅对联:但愿人间无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横联是:为人民服务。妈妈高兴地说:“看来当初大丫头选择的婚事是对的。大丫,你不会生气妈妈吧。”在庆功宴上,我站起来给姐夫敬酒,说:“姐夫感谢你把诊所修建的这么好,辛苦了。当初我反对你和姐姐谈恋爱,见到你就骂,你不会记恨吧。”说的鲁林哈哈大笑。

  所幸的是,这百年老店,经过了风风雨雨,由小到大,由兴到衰,由衰转兴。

  在小弟弟的苦心经营下,诊所分为两块,一块保留了原来特色,改为专科,爸爸只看妇科和疑难杂症。一块由小弟弟实行中西结合治疗普通疾病。好在扬长避短,方便群众,效果颇佳,收益不菲。

  一天,看到水仙妹在小弟的门诊室,我连忙迎上去:“水仙妹,几年不见,你怎么来了,有什么地方不舒服?”

  “哈哈,我不是来看病的,我是来帮忙的。不过你现在可不能叫我妹了。”

  “为什么呀?妹子,那年我在南京开刀,幸亏你陪伴着我,我要感激你一辈子。那时我们是好姐妹,现在我们仍然是好姐妹。”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叫她妹了。担心几年不见,水仙怪罪我呢。

  “二姐,这是我表姑,门诊太忙了,人手不够,化肥厂效益不好,前几年改制了,水仙姑买断工龄下岗了,我就请她来帮忙。”说着说着翠柳来了,经她这么一说,我才明白,水仙妹妹竟是翠柳的表姑。

  “原来是这样的啊,那就欢迎表姑。”没等我说完,水仙嘻嘻笑了起来。

  爸爸的中医改为专科以后,他认真总结了一生行医的经验,医疗效果大增,吴家当年络绎不绝的景象又出现了。小弟问爸爸,有哪些秘诀,爸爸语重心长地说:“据我观察,社会上很多人像肩挑一副担子爬山,有的一只筐里装着财富,一只筐里装着罪恶;有的一只筐里装着功名,一只筐里装着疾病;有的一只筐里装着家庭,一只筐里装着疲惫。一些人透支体力,一些人透支生命,以至于许多人英年早逝或疾病缠身。中医就是有病医病,无病养生,七分养生,三分治病。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多少年来,中医已经丢了这张王牌了。”

  “有这么重要吗?”

  “你看扁鹊是怎样的说法。一天,魏王询问扁鹊,我听说你家弟兄三人都擅长医术,谁的医术最高?扁鹊说,我的医术最差。我大哥能够防病于未然。二哥能够防微杜渐,即病兆初现之时,便给除去。我只是能把垂危病人救治好,所以我的名声传遍天下。行医治病,防患于未然者最高,但天下无名;防微杜渐者次之,但被人误认为是治小病,只能名传乡里;救人与危难之时,虽然起死回生,但病人已经元气大伤,可我却名扬天下。”

  “难怪这张王牌丢了,原来是中医自己丢了。”

  “现在广州、香港和澳门市面上还有一种冷茶卖,不仅可以清凉解热,生津解渴,而且可以预防感冒,治疗感冒,所以这种冷茶久经不衰。”

  “爸爸,我明白了,我们不仅要给人治病,而且要教人防病,虽然成本高了,但有利于百姓健康。这就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是吧。”

  “对于如何医病,集我一生经验和教训,中医优势取决于三个条件的兼备,就是诊断准、用药对、剂量当。长期以往中医很多的失误就是在剂量上不足。其根源是我们在度量衡的换算上搞错了,是把古人的用量换算轻了。”

  弟弟略有醒悟地说:“难怪中医有句俗语:不传之秘在于量。”

  “是的,量应该根据病情而定,古人早就说过‘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人受之’意思是说,只要是与病情相当的量,则病自会承受而人无害。作为中医世家,不仅把中医看作是一门技术,还要把他看成一种文化。学中医必须启发全部的感官和灵感,这样才会达到治病出神入化的境界。”与患者交流和用药足量成为爸爸治病疗效好的秘诀,他手中这颗中医老树又发出了新枝。

  “为什么中医却越来越没有市场呢?”小亮感叹。

  “是啊,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几十年了,这里有很多原因,其中时间是一个重要原因,西医直接明了,大大节约了治病的疗程。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西医恰恰在这点上迎合快节奏的生活,所以得到人们的欢迎。你看看,不仅是中医,像戏剧、木偶戏、相声等传统节目,都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共同点就是节拍慢,形式繁,戒律多,怎么能够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呢?”

  受西医系统教育的小弟,听了爸爸一番话,陷入了沉思:是啊,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理论体系不同的生命科学,中医学的理论在于经验的归纳,而西医学是实验的演绎;从理论的构建上来看,中医学采用了宏观形象而西医学采用微观观察;从思维方法上看,中医学应用辩证思维而西医学应用逻辑思维;在认识方法上,中医学是取类比象而西医学是实体解剖;在知识应用上,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而西医学以辨病论治为基础。中医是治疗病的人,而西医是治疗人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