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北京举办了奥运会以后,国家便把八月八日,设定为全民健身日,加之这些年的体育彩票的兴起,北京很多社区都会安装免费的健身器材,小威所住的小区也不例外。感觉随着免费健身器材和《最炫民族风》的流行,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全国,渐入高潮。
生活中,全民健身,电视上,进入全民造星时代,只要敢想敢上,好像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但是,也有人被轰下神坛,靠《百家讲坛》大火的于丹,被北大学子们撵下讲坛。
网友们在网上留言,要么“伤不起”,要么“元芳怎么看”。
这种“高大上”,“白富美”,“萌萌哒”,“亚历山大”,“躺着也中枪”的网络语言,若是不夹带那么一两句,仿佛就已经成了网络里老土。
陈思成拍了一部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很久没有看电视的小威,一下子就被电视开场的国贸镜头以及片头曲所击中,相信不仅小威,所有在北京北漂着的人,漂过的人,都会被触动,内心最脆弱的那一根神经。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
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
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在这里失去
北京北京
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
就像霓虹灯和月亮的距离
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
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
……
北京北京
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
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
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在这儿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
……
《北爱》瞬间成了很多人的热门讨论的话题,尤其在年轻的北漂群体中。
小威是讨厌看肥皂剧的,觉得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意义。在大家都看《北爱》时,小威并没有为其所动,后来经不住周围人都在讨论,小威才开始找来看。
结果小威看得一发不可收拾,跟着电视剧时而激动,时而疯狂,时而泪流满面,看着看着竟然再也看不下去了,简直是看出了内伤。
停了两日,整理了一下心情,小威才敢继续接着看下去,继续跟着电视剧里的人物们,一路哭,一路笑,一路感叹,一路无力,一路沧桑,一路老去……
很多事情,都无法回头,即使回头,已经是沧海桑田。
美好的,都是短暂的,消逝最快的。
虽然《北爱》里的描写,不是小威曾经历的,但是里面的很多场景和故事,对小威都是一种灵魂的触动。
小威总结了《北爱》里的女人:
看似最随便的,却是最纯情的——林夏;
看似最坚强的,却是最脆弱最怕寂寞的——伍媚;
看起来最淑女的,行动起来却是最狠绝——沈冰;
看上去最可怜的,却恰恰是最可恨的——杨子曦。
小威自问,自己又是什么样子?无解。
小威不喜欢那个任性没长大的纨绔子弟,疯子,虽然他优点不少,但缺点同样一大堆,他的成长是撕裂式。也不喜欢条条框框太多,不会变通的烂好人吴狄,其实标准的好丈夫的人选应该是肥四吧。
即使小威最喜欢的人是那个股林高手吴魏,但是这样的人,用小威同学的话来评价,这个男人就是是可遇不可求,而且无人能驾驭的男人。
但是小威就是喜欢那样一个为一件事而专注激情甚至疯狂的男人,觉得魅力无限。
而石小猛,却是很多北漂人的写照,映射出了被现实打压的那副“怂样”,却是这个时代,最真实又最最可怜的迷途孩子。
而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对一个北漂人,走在北京街头的最终命运的裁定者。
家庭中养成的性格,造就了对生活的态度和选择。
看过《北爱》,小威久久不能从电视剧中的情感里自拔。
小威的父母,却来北京看望小威了。父母对北京通州的评价就是,首都的一个大村镇。
小威老家市区,在小威还就读小学时,就已经是全国的卫生文明城了,虽然发展没有北京快,没有北京好,但是有些东西却是骨子里的。比如,卫生习惯。其实,是很多方面。
这些年,北京的迅猛发展,加之北京新楼盘房价节节高攀,买房子的大多都是外地人,而北京本地居民拆迁后,只能一步步向外环退,退离市中心,这些直接导致了北京人和外地人两大对立的阵营,北京的排外情绪空前高涨。
还有些北京外来的人,带着自己不自知,或者不以为然的恶习,却认为是别人对他们的歧视,便导致冲突更加加剧。
北京很讲究尊称的,说话向来都是“您”挂在嘴边,但是很多初来北京的人,并不知道,打招呼还用在老家的那个“哎,哎”的口头禅,这时常在北京讨不到好处,北京人要么压根不理你,要么极其不满的怼你一句:“跟谁俩哎哎的呢?!”
所以外地人,在北京人眼里,都是没有素质的人。
吕梅去菜市场买菜,在卖豆腐的摊位买了两块豆腐,然后看到案板上摆放的另外几样豆制品,都没有见过,便好奇的问:“请问,这几个叫什么啊?”
卖豆腐的小姑娘,没好气的白了吕梅一眼:“告诉你你也不知道,你们外地人不会吃。”
一句话噎的吕梅半天没喘过气儿来,是人就会吃,怎么就外地人不会吃了?越想吕梅越气,这歧视外地人歧视的也太夸张过份了。
吕梅问:“你是北京本地人啊?”
“嗯,我是啊。”
“你爸妈也是北京本地的啊?”
“我爸妈河北人啊。”
“那你跟我拽什么北京人外地人,除了北京山顶洞人,其他都是外地人!”
吕梅回到家里跟小威学了一遍经过,乐的小威笑弯了腰:“妈,你怎么人家卖豆腐也这么较真儿呢!”
“谁让她瞧不起外地人了!北京人也不比外地人多个鼻子多张嘴的,我就不认识那几个豆制品,问一问她竟然就奚落我是外地人,外地人怎么了,她做豆腐还不是要同样的卖给外地人。”
其实,这是一个恒久的问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