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围棋故事 第五百五十二章、瘟疫综述(2)
作者:麻烦大了的小说      更新:2020-12-16

  天花临床表现主要为严重毒血症状(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体温急剧升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

  天花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对未免疫人群感染后15~20天内致死率高达30%。

  由于天花病毒忪在人身上传染,而且牛痘疫苗忯以有效地终身地防止天花的传染,因此自1977年以后世界上没有发生过天花。

  1979年10月26日,全世界消灭天花。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且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查人员在最近两年里,对最后一批尚未宣布消灭天花病的东非四国——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四个省确实已经消灭了这种疾病,于是发布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

  天花病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们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几千年来,使千百万人死亡或毁容。

  一百八十年前,英格兰发明了预防天花病的牛痘疫苗。

  天花病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三分之一。

  后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控制了这种疾病,但非洲农村仍有流行。

  自一九六七年开始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消灭天花的活动。

  现在,天花病的病毒只保留在一些国家的七个实验室中,以供研究之用。

  医学大发现——恶魔天花。

  每4名病人当中便有一人死亡,而剩余的3人却要留下丑陋的痘痕天花,几乎是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存在的可怕疾病。

  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保存下来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有类似天花的痘痕。

  曾经不可一世的古罗马帝国相传就是因为天花的肆虐,无法加以遏制,以致国威日蹙。

  若干世纪以来,天花的广泛流行使人们惊恐战栗,谈“虎”色变。

  846年,在来自塞纳河流域、入侵法兰西巴黎的诺曼入中间,天花突然流行起来了。

  这让诺曼人的首领为之惊慌失措,也使那些在战场上久经厮杀不知恐惧的士兵毛骨惊然。

  残忍的首领为了不让传染病传播开来以致殃及自己,采取了一个残酷无情的手段,他下令杀掉所有天花患者及所有看护病人的人。

  这种可怕的手段,在当时被认为是可能扑灭天花流行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但是天花并不会宽容任何人,它同样无情地入侵宫廷、入侵农舍,任何民族、任何部落,不论爵位、不论年龄与性别,都逃脱不了天花的侵袭。

  在欧洲曾经有一个国王的妻子患了天花,在临死前她请求丈夫满足她最后的愿望,她要求:假使全体御医不能挽救她的生命,那么就将他们全部处死。

  皇后终于死掉了,于是国王为了皇后的愿望便下令把御医全部用剑砍死。

  英国史学家纪考莱把天花称为“死神的忠实帮凶”。

  他写道:“鼠疫或者其他疫病的死亡率固然很高,但是它的发生却是有限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们在我们这里只不过发生了一两次。然而天花却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中间,长期的恐怖使无病的人们苦恼不堪,即使有某些病人幸免于死,但在他们的脸上却永远留下了丑陋的痘痕。病愈的人们不仅是落得满脸痘痕,还有很多人甚至失去听觉,双目失明,或者染上了结核病。”

  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

  种痘成功。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

  早在晋代时,著名药学家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

  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进行了追溯。

  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3-26年)。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

  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

  这是世界最早关于“天花”流行的记载。

  对于“天花”书中尚载有具体治疗药物方法。

  公元九世纪时欧洲天花流行甚为猖獗,在日耳曼军队入侵法兰西时,兵士感染天花,统率者竟下令采取杀死一切患者的残忍手段以防止其传染。

  结果天花照样流行,在印度则采取“天花女神”的迷信办法,自然也无济于事。

  我国则不同,不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

  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清代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说得很明确:“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乾隆时期,医家张琰在《种痘新书》中也说:“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

  又说:“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这些记载说明,自十六世纪以来,我省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师承相授。

  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

  总之,通过如上方法使之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