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如一看见同伴pass之后,还能叫二黑桃,立即大喜。
他想,算同伴有三张黑桃、两张梅花,四个大牌点;即使这样,四黑桃都是大有希望的。
于是,他摆上四黑桃。
老董无奈pass。
李亚峰噗嗤一笑,“这还来劲了呢。”
沈健苦涩地pass。
老董首攻小梅花,李亚峰明手摊牌。
他的牌是,黑桃10xx、红心Axxx、方块xxxx、梅花xx。
正是李铁如预想的,三张黑桃、两张梅花,还有红心A。
他不安地说:“我pass过,就一个A这四个点。”
言外之意,唯恐李铁如完不成定约,反把责任推到他的头上。
李铁如笑眯眯地说:“非常好,你的牌比我想的还好,已经没法再好了。”
打牌过程很简单。
第一轮明手出小,沈健被逼摆上梅花Q,庄家出梅花A赢进。
然后,庄家拔黑桃AK,清两轮将牌。
第四轮出小红心,明手红心A进手。
第五轮,明手出第二张梅花,沈健出梅花J(也是拼了),庄家梅花K赢。
第六轮,庄家出梅花小,老董垫牌,明手黑桃10将吃进手。
至此,庄家摊牌,声称输一墩黑桃、两墩方块,正好完成定约。
庄家的赢墩是,黑桃有五墩、红心二墩、梅花AK和梅花10三墩,合计正好十墩。
沈健很痛苦,难受地跟同伴解释:“我十二点呢,总不能不叫吧?”
实际上,假设他真能忍得住,pass的话,庄家一黑桃定约一样也能超额三墩完成;但得分只不过是170分。
那样的话,人家就无法赢这一局。
什么样的牌应该争叫,什么样的牌不应该,这实在是非常难的问题。
以他这一手牌而论,不应该争叫的理由比较明显。
第一梅花五张长套太弱。
五张梅花,却不清楚到底能赢几墩,大约可以算一墩?
第二,十二点里面仅一个A,三个Q、两个J,总体更偏于防守。
第三,争叫不过是有那么一点争到部分定约的可能性,同时也给了对方进一步进取的机会。
总而言之,他们一方进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防范对方进局重要性更大。
第三副牌,也是沈健和老董对阵李亚峰和李铁如。
也是李铁如开叫。
李铁如的牌是,黑桃QJ10975、红心Ax、方块Kxx、梅花xx,十个大牌点,6232牌型。
李铁如心道,牌不错,应叫时的好牌,摆上绿牌pass。
下家沈健开叫一梅花,他是十五个大牌点,平均牌型。
李亚峰的牌是,黑桃Kxx、红心Jx、方块AQxxx、梅花xxx,十个大牌点,3253牌型。
方块五张套质量还不错,他非常积极地争叫一方块。
老董只有五个大牌点,只能pass。
李铁如一见同伴争叫,立时又眼睛一亮。
他跳叫二黑桃!
沈健势单力薄,只能pass。
李亚峰一看活计居然跳叫二黑桃,满心糊涂,这咋回事?
想了十多秒,还是加叫三黑桃。
老董pass。
李铁如顺势四黑桃进局。
打牌又是很无聊,本应正好完成定约。
但沈健没找到红心这个最好首攻,以致庄家超额一墩完成了定约。
沈健没心思懊悔,当场大赞:“铁如,你们这副牌叫得真好,一定是赢了。”
实际结果,另一桌就是二黑桃超额三墩完成,一样也没首攻红心。
他们叫牌更简单,是沈健那位置的老白开叫一无将,下家pass,对面pass,第四家争叫二黑桃,而后三家都pass。
由于第一家吕红星开叫是pass,所以小金子当然觉得没希望进局,就并未加叫。
这样看,他们俩丢局情有可原,不能认为就是失误。
这副牌,一半在于叫牌法不同导致叫牌进程有所不同,另一半在于叫牌细节。
沈健认为,最关键因素,就在于李铁如这二黑桃跳叫。
那副牌刚开始打牌时,李亚峰还疑惑地问呢:“你干嘛要跳叫二黑桃,什么意思啊?”
李铁如回答:“我一看见你有实力争叫,就觉得四黑桃非常有希望。所以,必须让你重视起来。不然,我平平淡淡地叫一黑桃,你是不是十有八九就会pass?”
李亚峰想了想,还真是那样,立时无言。
老董好奇地打听:“你们一盖一争叫需要多少点?”
李铁如回答:“基本都是八点至十五点。我这手牌只不过是不够开叫,但赢墩不少。关键是他争叫的是一方块,我有三张带K的好配合。如果他点长得地方好,不需要一定是高限。”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黑桃配合、方块也配合,于是赢墩足够,输墩也不多。
最后是一副坐庄的牌,那次是李亚峰与老孙合作的,李铁如那天有事没去。
李亚峰叫到了四黑桃,吕红星牺牲五梅花,老孙加倍。
局况是李亚峰他们有局,吕红星他们五局。
李亚峰不甘心,就冒险叫五黑桃。
小金子忍无可忍地加倍。
五黑桃定约,确实是非常非常危险,外面是四零分布。
前面说到,李亚峰09年得到坐庄软件,到现在已经深入研究了二年多时间,坐庄水平大涨。
这副牌很难,但他表现出色,正好完成了定约。
另一桌,是五梅花加倍宕二,输300分。
本桌五黑桃加倍正成,赢850分;这样,这副牌是赢了550分,折合11个imp。
打完牌、算完成绩,吕红星和小金子他们就一起研究这副牌。
他们都认为,这副牌只能完成四黑桃定约,李亚峰到底是怎么完成五黑桃定约的呢?
当天晚上,他们并没能研究明白。
半个月后的下一轮对决,他们打牌之前又一起研究,之后还一起研究......
最终,还是没能弄明白!!
一气之下,去他的,干脆不特么研究了!
研究桥牌的牌例,与下围棋的死活题之类的题目有些类似。
如果有盲点存在,很多思考过程都是像“鬼打墙”似的,一直都陷入死循环。
这样的情况,间接说明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大家的天赋都很平常。
我们都不是天才,那么,对自己的要求适当降低一点,或许会好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