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 第一百零九章齐:淳于髭,陈轸,邹忌
作者:寇佛的小说      更新:2022-10-18

  淳于髡(约前386年-前310年),齐国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

  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度出使诸侯,未尝屈辱。其中,齐威王八年,楚发兵伐齐。齐王使淳于髡至赵国请救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之退兵。

  淳于髡博学多才、善于辩论,曾经辅佐过魏惠王、陈轸等人,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史记》等典籍对于田齐君主的在位时间的记载有较大差异,导致齐威王等君主的纪年系统也存在争议。本词条所用齐威王纪年主要依据《史记》,而相应年份与周王及其他诸侯纪年以及公元纪年之间的对应关系则以《竹书纪年》为推算依据。

  齐威王时,淳于髡被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识,能言善辩,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使齐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齐威王当政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淳于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极其惊讶,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振作起来,治理朝政,收复失地,使齐国又强大起来。

  淳于髡还多次以使节的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齐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国出兵讨伐齐。齐威王命淳于髡带“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向赵国求援。淳于髡向赵王陈明利害关系,请其出兵。赵国当即派“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援齐,楚国闻之,连夜撤兵。齐威王大喜,在后宫摆宴庆贺胜利。当齐威王问其能饮几杯酒时,淳于髡借机又一次讽谏说:饮酒可多可少,但“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齐威王更加相信淳于髡的话,从此罢长夜之饮,除淫靡之风。淳于髡一生机智、幽默、直言敢谏,能言善辩,出使不辱使命,属乱世贤臣。

  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民的功利主义。在同孟轲就“礼“与“仁“的两次论战中,鲜明地表现了他的为民立场。司马迁称赞他说:“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其所著《王度记》,规定了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的享用、婚娶、祭祀等制度,规定了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度,以及大夫在致仕和放逐时的待遇等,对齐国的礼制发展至关重要。但《王度记》今已失传。

  淳于髡出身卑贱,其貌不扬。《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的惩罚。淳于髡以此为名,可见他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赘婿“则源自于春秋时齐国的风俗。当时齐国风俗认为,家中的长女不能出嫁,要在家里主持祭祀,否则不利于家运。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长女,被称作“巫儿“,巫儿要结婚,只好招婿入门,于是就有了“赘婿“。这种风俗在齐地由来已久,一直到汉代还很流行。如果不是经济贫困,无力娶妻,一般人是不会入赘的。淳于髡身为赘婿,更可以确定他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了。

  尽管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其貌不伟,却得到了齐国几代君主的尊宠和器重。淳于髡在齐桓公田午创办稷下学宫时已经是稷下先生。齐威王刚继位时,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率先进谏,使齐威王幡然悔悟,厉行改革,齐国由是大治。他也被齐威王立为“上卿“,多次代表齐王出使诸侯,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淳于髡由贱而贵,固然和齐国长期奉行“举贤尚功“的统治政策有关,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干。

  淳于髡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成为稷下先生中的代表人物。邹忌拜相时,他率稷下先生七十余人向其问难,使得邹忌重视礼法、厉行改革;他与孟子进行过数次精彩的论辩;荀子(约前313-前23到稷下游学时,淳于髡这位出身低微的稷下先生,已经是稷下学宫中元老级的人物,荀子经常向他请教,其“隆礼重法“的主张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响。淳于髡还做过齐太子的老师,《吕氏春秋·壅塞》记载“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由此可见齐国国君对这位稷下元老的信任和倚重。

  淳于髡得享高寿,他死时,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足见其门徒众多、德高望重。

  淳于髡在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辩“。淳于髡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淳于髡的所谓“隐语“,就是富于哲理的讽喻。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点头称是。因此,司马迁把他的事迹写入了《滑稽列传》之中。

  齐桓公十八年(公元前357年),齐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一时间,“诸侯并侵,国人不治“(《田完世家》),国内形势日渐严峻。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问齐威王道:“大王,国中有大鸟,栖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飞不鸣,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淳于髡的讽谏一下子点醒了他,他也用“隐语“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滑稽列传》)

  淳于髡的讽谏收到了奇效,促使齐威王下定决心、变法图强。他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整顿了内政,并整肃军威准备迎战诸侯。各诸侯国都很震惊,纷纷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齐威王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不计出身、招纳人才,从他能接受淳于髡的意见,就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出身布衣的齐人邹忌以琴作喻向齐王进谏,三个月后便被任命为相,推行改革。当时,稷下先生们对邹忌的才能有所怀疑,公推淳于髡向邹忌问难。淳于髡自如的运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改革中应该注意的五个问题,而邹忌也均心领神会、一一应答,赢得了淳于髡和稷下先生们的信任。通过这次交谈,淳于髡认为邹忌才能卓越、对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胜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邹忌果然被封在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印证了淳于髡的看法。淳于髡讽谏威王之后,得到重用,从不治而议论的“上大夫“逐渐成为代表国君出使诸侯的外交官员。

  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国顺利归来,齐威王很高兴,在后宫办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问:“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我心怀恐惧,不过一斗已经醉了。如果家里来了贵客,我小心地在旁边陪酒,不时起身举杯祝他们长寿,那么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见,互诉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间的盛会,男女杂坐,无拘无束,席间还有六博、投壶等娱乐项目,我心中高兴,大概喝到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们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罗衫轻解,微微地闻到一阵香气,这个时刻,我心里最欢快,能喝一石。“

  最后,淳于髡点明了说这番话的用意:“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滑稽列传》)意思是说,享乐的追求是无穷尽的,一味地追求享乐,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以此来讽谏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极之而衰“的道理。齐威王听从淳于髡的劝告,自此停止了通宵达旦的喝酒,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处理朝政上。他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在不长的时间里,使府库充实,国力强盛,齐国大治,最终开创了“复霸“的局面,取代魏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淳于髡也被委任为“诸侯主客“,专司礼仪,接待来宾。

  淳于髡运用“隐语“向齐王进谏和与别人进行辩论的记载在史籍中还有很多。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借喻讽谏,参与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观点,是稷下之学中宝贵的思想财富。

  淳于髡还是齐国历史上杰出外交家。他曾多次奉王命出使外国,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

  齐宣王求贤时,号召天下人推荐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个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7名贤士,齐宣王当然很高兴。可是,他对顷刻间出现的这么多贤士感到有点怀疑。

  于是齐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对他说:“先生,我有一个疑点想问问你。我听说,能在方圆千里的范围内找到一位贤人,那么天下的贤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范围内能出现一个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脚跟挨着脚跟地向你走来。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时间里就给我推荐了7位贤人,如此看来,贤人岂不遍地皆是、有点太多了吗“

  淳于髡笑了笑,对齐宣王说:“大王您听我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类的鸟,它们总是栖息、聚集在一起;同类的野兽,它们也总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到低洼潮湿的地方去寻找柴胡、桔梗这些植物,别说是短短的几天,就是几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车去装了。万物都是以同类相聚的。我淳于髡向来与贤士为伍,我的朋友个个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寻求贤士,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样,轻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内给您举荐的贤士太多了呢我周围的贤士多得很,岂止这7个人!今后,我还要继续向大王推荐呢。“

  淳于髡一番话,使齐宣王茅塞顿开,心服口服。看起来,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没有找到识别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啊!见《战国策·齐策》。

  后用“物以类聚“指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而且多指坏人之间臭味相投,互相勾结在一起。

  其实淳于髡打哑谜只是个人爱好,就像他喜欢和别人辩论。为此,儒家的亚圣孟子都受到过他的“刁难“。据说,至今临淄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一次,孟子游历齐国,淳于髡知道后,便去拜访这位名人:“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所规定的吧“

  孟子是个老实人,便规规矩矩地回答:“淳于先生,你说的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是礼制规定的。“

  淳于髡说:“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还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气,心想这个淳于髡简直是胡说八道:“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简直就是狼心狗肺!“可能孟子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大失体统,慌忙补充道:“男女授受不亲,的确是礼。但救嫂子,是权宜之计啊。“

  淳于髡讥讽孟子:“那现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为什么不伸出友爱之手呢“

  孟子说:“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难道天下人还得挨个去拉吗“

  淳于髡明白人家孟子是圣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亲自去做。

  折叠就事论事责圣贤

  孟子要离开齐国时,淳于髡问他,你身处三卿的高位,却下不能救济老百姓,上不能辅佐君王,所谓的“仁者“就这样跑了,对得起你的工资吗

  孟子将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扯了出来说道,我是臣子,不以贤事不肖,伯夷就是这样干的。周旋于汤、桀之间五次,那是伊尹。不厌恶污君,不推辞做小官,那是柳下惠。他们三个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仁“。君子只要心中“仁“就行了,又何必事事一致呢

  淳于髡很不屑,继续责问,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但鲁国不断失地。这样看来,所谓贤者对国家有什么用

  孟子说,虞不用百里奚而被灭亡,但到了秦缪公那里却成就了霸业。不用贤人就会灭亡,有了贤人却不会任用,他怎会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随即否定了孟子自己标榜贤者的话: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现出来,做事情不见功效的人,我还没看到过呢。所以根本没有贤者,如果有,我肯定认识他。

  孟子说起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故事,孟子也知道那时孔子不被重用,在祭祀的时候,鲁君失礼,祭祀用的肉迟迟不上,于是孔子也故意无礼而去。孟子说,不知道的人以为孔子是为了几块熟肉闹情绪,其实孔子是被别人无礼对待。所以孔子愿意以微罪辞行,而不是苟且留下。

  孟子似乎是说自己像孔子一样被无礼对待,因此离开齐国,但圣贤的行为,滑稽如淳于髡者又怎会明白呢

  淳于髡博闻强志,“学无所主“,思想比较博杂。他重视周礼对人行为的规范作用,有学者考证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王度记》即为淳于髡的著作(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他以饮酒讽谏齐王,表明他有的“极之而衰“的思想;他向宣王荐士,曾提出近于墨家的“物各有畴“的主张。作为“稷下之冠“,他和其他许多稷下先生一样,很难考定他的思想归属,因此曾有学者将其归入杂家。但是,淳于髡的思想并非没有自己的章法。从史料关于淳于髡讽谏国君、问难师友的记载来看,他是兼重礼法而更倾向于法治的。

  首先,淳于髡主张治国理民一定要礼法兼重。在进言邹忌时,淳于髡提醒邹忌受相印、执国柄,必须把握全局而不偏失,处理政事必须合于礼法,并随即就修礼仪、明法度、整吏治、裁冗员等几方面向邹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淳于髡要求邹忌忠于君主,谨慎的维护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他以“傅合疏罅“作喻,要求邹忌不必拘泥成法,而要依附于万民;以狗皮不能补狐裘作喻,要求邹忌要慎选人才,勿杂小人;以“大车当常较,琴瑟需常调“作喻,要求邹忌认真制定法律并监督奸吏(《田完世家》)。

  这实际上可以算是一个礼法并举的改革方案了。以上几点主张,和战国时期法家的主张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体现了淳于髡兼重礼法的思想特点。

  从淳于髡与孟子辩论可以看出,他主张守礼有度而不拘泥。他认为,虽然“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但是“嫂溺,也要援之以手“,由此引申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拘守一成不变的陈腐规定。在他看来,最大的“礼“,是现实的国计民生。民生凋敝,就要破除旧礼,实行改革,“援之以道“(《孟子·离娄上》)。淳于髡讲礼治,但又反对世袭制,他从齐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出发,竭力主张“尊贤尚士“、富国强兵。他借狐裘与黄狗之皮为喻讽谏邹忌,以“物各有畴“的主张要求宣王重士,都是这种尚贤思想的反映。淳于髡认为维护封建的礼制、选贤使能是必要的,同时还必须实行法治,强化国家机器。因此,他要求邹忌“谨修法律以督践吏“,要求齐王“减吏省员,使无扰民“(《新序》)。总之,淳于髡社会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就是礼、法兼重而倾向法治。这一观点,曾影响了田骈、慎到、接子等稷下之学里的学者,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提出,也同淳于髡上述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

  淳于髡以“酒极则乱“、“极之而衰“向齐威王讽谏,这实际上包含了矛盾对立转化的深刻哲理。在与孟子的一次辩难中,他曾提出“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的观点,意思是说声音不管多么细小,没有细到听不见的;行动不管多么隐蔽,没有完全不露痕迹的,这已经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因素了。虽然淳于髡的可知论认识还没有达到高度概括的程度,但他将其灵活运用实践之中,察事审功,“承意观色“,却是难能可贵的。

  据《礼记》卷四三《疏》引语所说,淳于髡著有《王度记》一书,又据《太平御览》卷七一八说,他还有《十酒说》一书,可惜均已亡佚。所以,今天我们只能从散见各处的史料,来了解这位稷下高士的风范了。

  齐宣王即位之初,贪于酒色而不重视人才。当时魏国的梁惠王(前400-前319)在各国用重金厚礼招纳贤士,知名的学者邹衍(前324-前250,应当是邹忌)、淳于髡、孟子(前372-前289)等人都到了魏国。淳于髡刚到了魏国时,在梁惠王的两次接见中都一言不发。事后,梁惠王十分不解,有人对他说,淳于髡善于“承意观色“,之所以在接见时沉默不语,是因为发现惠王心神不定,一直在思考驾车打猎、音乐娱乐之类的事情。惠王听后,十分惊讶,坦然承认第一次接见时,恰好有人献上了一匹好马,第二次时,又有人进献舞伎,所以自己两次都心不在焉。惠王感叹淳于髡“诚圣人也“,再次接见了淳于髡,两人一连交谈了三天三夜而毫无倦意。梁惠王对淳于髡的才学十分佩服,想任他为卿相,淳于髡推辞不就。在魏国期间,虽然魏王对他礼遇优厚,但他不为所动,一直没有出仕做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下只注篇名)

  后来,淳于髡又离开魏国返回齐国。他认识到齐宣王喜好声色、贪于安逸而不重视人才,不利于齐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便通过借古喻今,大胆地向齐宣王进言,希望他能重振稷下学宫,广纳贤才。开始,宣王表示自己并非不好士,而是国中无士,以此来搪塞淳于髡。淳于髡一天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个人,在淳于髡等人的劝谏、督促下,齐宣王终于悟出“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道理,继承齐国先祖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重新营造稷下学宫,以优厚的待遇招纳人才,齐国国势复盛,稷下学宫也再度繁荣了起来。

  有一次,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楚王看到他身材矮小,便鄙夷地戏谑道:“难道齐国就找不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人了吗而派了先生你来!先生有什么特长呢“这次髡并未用隐语而是直截了当地说道:“我并没有什么特长,只有腰中七尺长剑,是用来斩杀无状之王的。“楚王惶恐地说道:“请先生息怒,我不过跟您开句玩笑罢了。“这个故事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淳于髡生活的时代要比晏子晚一百多年,对这位齐国历史上的贤相,淳于髡十分佩服,也处处以他为榜样,两人一样都身材矮小、貌不惊人,然而出使外国,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气度折服了傲慢无礼的楚君,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齐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国发兵大举进攻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带子都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所带的礼品少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呢“威王说:“那是为什么呢“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灵祈福消灾,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我见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却很多,所以在笑他呢。“于是齐威王把赠送赵国的礼品改为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淳于髡到了赵国,交涉十分顺利。赵王给他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曾说:“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亦伟哉!“高度评价了淳于髡在齐威王称霸中所作的贡献。

  又有一次,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并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出城门,鹄就飞了。淳于髡托着空鸟笼,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鹄,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可这是欺骗大王,我不愿做。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巧妙。“不忍鹄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说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担心别人非议楚王“说明淳于髡的忠;“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说明淳于髡的义;“服罪“、“领罚“,说明淳于髡的诚。仁、勇、忠、信、义、诚具备,谁还会治他的罪呢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很好啊,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并且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献鹄还要多一倍。(《滑稽列传》)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陈轸(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夏地(颍川、南阳一带)人,纵横家、谋士。许多成语从他而来,比如画蛇添足、卞庄刺虎等。

  陈轸早年在秦国为官。秦惠文王十五年(前323年),陈轸出使齐国时,为齐国说服楚将昭阳退兵。后因与张仪争宠失败,于约秦惠文王十六年(前322年)离开秦国,到楚国为官。楚怀王十年(前319年),帮助公孙衍升任魏国相国,促成五国伐秦;楚怀王十四年(前315年),用缓兵之计化解了秦韩攻楚的危机;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劝楚怀王勿中张仪离间齐楚之计,没有成功;楚怀王二十一年(前308年),劝楚怀王对宜阳之战袖手旁观。后因楚廷党争,再次离开楚国。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游说三晋和齐国达成合纵,促成齐魏韩三国伐秦之举。此后其事迹未见史书记载。

  陈轸是夏地(颍川、南阳一带)人,最初在秦国从事外交工作。

  秦惠文王十五年(前323年),楚将昭阳攻打魏国,得胜后正要移兵攻打齐国。此时陈轸正代表秦国出使齐国,就借用画蛇添足的寓言,劝说昭阳退兵,巧妙地帮助齐威王化解了危机。

  陈轸在秦国时,与张仪同朝为官,彼此争宠。有一次,张仪对秦惠文王说陈轸的坏话,想逐走陈轸;因陈轸提前托田莘告诉秦王人才宝贵的道理,秦王没有听从。由于陈轸经常出使楚国,楚怀王善待他,张仪又借机诽谤陈轸。一次,张仪声称楚王善待陈轸是因为陈轸不忠于秦国;还有一次,他诬陷陈轸出使楚国时向楚国出卖秦国的情报,劝秦王杀掉陈轸。对于这两次诽谤,陈轸都用“如果他不忠于秦国,那楚王也不会相信他会忠于楚国“的道理为自己辩解,成功打动了秦王。

  然而,由于秦惠文王终究是更看重张仪,陈轸后来还是被逼离开了秦国。

  至迟至秦惠文王十六年(前322年)张仪相魏前,陈轸已经离开了秦国,前往楚国。

  但其后他又告别楚王,前往魏国为官。此时张仪正在魏国担任相国,见陈轸来魏,就在魏惠王面前诽谤陈轸,称陈轸还是心系楚国,为楚国争取领土利益。左爽劝告陈轸说:“魏王非常信任张仪,却从不听您的话。既然这样,您还是不要留在魏国了;不如将计就计,托人将张仪说的话透露给楚王,借机回到楚国去。“陈轸采纳了他的建议。楚王被打动,想要重新启用陈轸,于是陈轸回到楚国。

  促成合纵

  楚怀王十年(前319年),魏惠王有意重新采用合纵的战略,楚怀王趁机施压魏国逐走张仪。陈轸得知此事后,询问楚王逐走张仪的原因,并表示张仪对魏国的不忠对楚国没有坏处。

  这一年,魏王派田需(一说李从)游说诸侯,签订合纵的盟约,而楚王对此将信将疑。此时陈轸奉命出使秦国(一说齐国),途中经过魏国,为公孙衍出谋划策。公孙衍听从了陈轸的建议,先出使燕赵约结纵亲,继而得到齐国的支持和楚王的信任,随后便顺利取代田需成为合纵的牵头人,升任魏国的相国。至此,东方各国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楚怀王十一年(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五国攻秦时,陈轸还在出使秦国,期间劝秦王贿赂义渠王来安抚他。秦王听信了陈轸的话,向义渠王赠送丝织品和美女。然而,义渠王由于事先得到了公孙衍的交代,认为这是秦国示弱的表现,故反而趁机起兵攻打秦国,大破秦军。

  诈救韩国

  楚怀王十四年(前315年),秦军在浊泽击败韩国。韩王为同秦国讲和,约定与秦国一起伐楚。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一边调兵遣将,扬言已经出兵救韩;一边派遣使者重赂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中计,取消了和秦国的和谈。秦兵再至,楚国却没有履行救韩的承诺。韩国大败,不得不向秦国求和。

  丹阳之战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齐楚同盟,攻下了秦国的曲沃(毗邻函谷关,非山西曲沃),因此秦国想要离间齐楚。冷向对陈轸说:“秦王想要拉拢楚国来对付齐国。到时我就对秦王说,拉拢楚国一定要先收买楚国联齐的大臣,这样秦王就会重金笼络你了。“

  同年,张仪出使楚国,欺骗楚怀王说,如果楚王断绝和齐国的盟约,秦国就会归还六百里商於之地给楚国。陈轸劝楚王先接收土地再与齐国断交。楚王不听,先与齐国断交。结果秦国果然不兑现承诺,还声称此前只许给楚国六里地。

  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楚怀王发现受骗后,大怒,想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认为楚国此时已与齐国断交,就不宜再与秦国交恶,因此劝楚王与秦国议和,一起攻打齐国。楚王又不听从,发兵进攻秦国,结果在丹阳(今河南西峡县以西、丹水以北地区)被秦军大败,汉中郡沦陷。

  秦楚大战的同时,齐宋联军也在围攻魏国的煮枣(今山东东明),因此魏国向秦国求援。丹阳之战结束后,秦国就调兵东进救援魏国。此时,苏秦与陈轸一同商议劝阻秦国援魏的方法,希望能借此离间秦魏关系,但可惜没有成功。秦军随后抵达魏齐边境,大破齐宋联军。

  离楚去齐

  楚怀王十八年(前311年),秦楚议和。张仪托昭雎转告楚王,称如果楚王驱逐陈轸、昭过,秦国就可以归还楚国的汉中地区。楚王大喜,想要答应张仪,但受到了楚国联齐派大臣的劝阻。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尽管陈轸在这一年没有被驱逐,但到了次年,陈轸在楚国的处境愈发艰难,朝中仍有一些大臣想要逼走他。楚怀王十九年(前310年),张仪因不受秦武王宠信而被逐出秦国,回到魏国为相。他想要谋害陈轸,就让魏襄王诈称欲迎陈轸为相,请陈轸来魏国,准备等陈轸一到魏国就将陈轸囚禁起来。陈轸将要出发,他的儿子陈应看穿了张仪的计谋,劝父亲不要前往魏国。他建议陈轸行至宋国就称病不前,同时联络齐宣王。陈轸听从了他的话,派人对齐王说“魏国是想断绝齐楚之交才征召陈轸“。齐王果然派人用鲁侯之礼来迎接陈轸,于是陈轸前往齐国。

  阻楚救韩

  陈轸去齐国后不久,又返回了楚国。楚怀王二十一年(前308年),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此时陈轸在楚国为官。楚怀王认为韩侈聪慧、可以守住宜阳,就想要救援韩国,对韩国施加恩惠。但陈轸认为,韩侈的聪慧不能够使宜阳脱困,因此劝楚王打消了救援韩国的念头。

  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前304年),陈轸再次离开了楚国。

  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一说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秦国攻打魏国,想要夺取魏国的绛、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陈轸游说三晋使其结盟,派出精锐之师戍守绛和安邑。接着,他东行游说齐愍王,晓以利害,强调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拒秦的重要性,劝齐王与三晋达成军事同盟。齐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周赧王十六年(前298年),齐魏韩三国便合纵伐秦,攻至函谷关。

  陈轸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自他离开秦国以后,就主要从事合纵工作。他曾在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为公孙衍出谋划策,促成次年的五国合纵伐秦;也曾在周赧王十五年(前299年)组织三晋合纵,随后向东游说齐愍王,促成次年的齐魏韩合纵伐秦。陈轸为战国晚期的东方各国合纵作出了较大贡献。

  另一方面,陈轸虽然交好三晋和齐国,但他并非一直持有抗秦的态度,甚至一度与秦国藕断丝连。因此,他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时常采取权宜之计。例如,他曾两次建议楚怀王对秦韩之战袖手旁观,并在楚怀王中张仪之计与齐国断交后,劝其与秦国一同伐齐。这两件事使得陈轸在后世受到一些学者的诟病。

  在纵横家中,陈轸的游说之法有着显著的个人特点。他游说他人时极少引经据典、以古喻今,也较少使用排比铺张的修辞方法,而是善于以诚动人、喻比释理、分析成败。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他对寓言故事的娴熟使用。

  《战国策》中,陈轸游说时讲述的寓言故事多达七篇,为所有策士之最,具体有“忠且见弃“(《秦策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章》)、“楚人有两妻“(《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章》)、“越人之吟“(《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章》)、“卞庄刺虎“(《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章》)、“画蛇添足“(《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章》)、“麋与猎者“(《楚策三·秦伐宜阳章》)、“同舟而济“(《燕策二·或献书燕王》)这七则。这些寓言帮助陈轸说服君王,使得其“策必中、计必得,而不失其正“(鲍彪语)。而这种游说时创作故事的做法,也具有当时小说家的特点。

  此外,在陈轸的这些寓言中,有一些篇目是以女性自比或以女性相类的人物做比喻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以女子坚贞、娇弱的特点喻士人忠贞、卑下的现状。这些篇目继承发展了比兴文学的传统,与屈原香草美人的创作有一定共通之处;但作为策士之散文,又具有含蓄委婉、说理性强的特点,以达到建言君王的目的。

  越人之吟

  陈轸与张仪争宠,失败后离开秦国,到楚国为官。楚怀王派他出使秦国。陈轸到了秦国,秦惠文王问他:“你去了楚国,有思念过寡人吗“陈轸说:“大王听说过越人庄舄(一说吴人)吗他在楚国当了大官。楚王问他想不想越国。有人说:‘这个很容易判断。庄舄刚好生病了,病人最容易泄露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时听他说的是楚话还是越语,不就知道他是否思念越国了吗‘楚王派人一听,庄舄果然还是说的越语。如今我虽然被赶到了楚国,可我说的还是秦话啊。“秦王听后,倍感欣慰。

  卞庄刺虎

  韩魏相互攻打近一年,秦惠文王想要劝解,但大臣意见不一。秦王犹豫不决,因此询问陈轸的意见。陈轸说:“大王想必也听过卞庄子(又作管庄子)刺虎的故事。卞庄子想刺杀老虎,有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必然会起争斗。到时候,它们斗得不可开交,您再上前,必定能把它们都拿下。‘果然,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搏斗起来,强壮的那只老虎伤了,孱弱的那只老虎死了。卞庄子趁机上前,把受伤的老虎刺死,不仅得到两只老虎,还得到了杀两头老虎的名声。韩魏相争,不也像是这两头老虎吗“秦王听从了陈轸的建议。等韩魏斗得两败俱伤,秦国才出兵,大获全胜。

  止封杜赫

  陈轸与杜赫不和。楚怀王派杜赫出使、结交赵国,临行前想要封杜赫为五大夫。陈轸制止楚王说:“如果杜赫不能让赵国与楚国交好,大王的封赏也不能收回;如果他成功说服了赵王,归来却没有新的封赏,也不合适。因此,大王不如给他十乘车马,让他先出使赵国,等事成之后再封他为五大夫。“楚王听信了陈轸的话,收回了给杜赫的封赏。杜赫得知后大怒,拒绝出使赵国。于是陈轸又趁机对楚王说:“这说明杜赫本就没有能力说服赵王。“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

  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前360年前后,齐威王起用邹忌实行改革,“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邹忌又作驺忌、驺忌子。战国时人。齐国相。事田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讽喻善谏见称。齐威王继位后,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诸侯并伐。他入讽威王,喻以妻妾亲私与琴音清浊、和谐,使威王纳谏。威王乃下令群臣吏民,有能面指王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于王之耳者受下赏。他以此得威王赏识,被任为相。后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号成侯。主张选贤任官,修订法律,以监督清除奸吏。后与田忌不睦,迫使田忌出奔。约死于宣王初年。

  邹忌,《史记》作驺忌子,齐国人。田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个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君主)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号成侯。后又事齐宣王。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邹忌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重趋放力渐强。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想置田忌于死地。(迫使田忌逃亡于楚国,齐宣王即位,田忌才返回齐国,恢复官职。)此外,邹忌还以标准身高和相貌著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载,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戒燥拘充。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

  修法律而督奸吏

  邹忌接受相印后,淳于髡前去会见他,向他提出五点建议。其中一条是“大车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托载规定的重量;琴瑟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成就五音“。意即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像大车运转、琴瑟弹奏和弦一样,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使百官协调一致。邹忌回答说:“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即颁布法律,督责不法官吏,不使为非。这样就树立起正气,打击官场中阿邑大夫之徒的歪风邪气。

  邯郸之难

  选自《战国策寒汽寒·齐策一》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译文

  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即田侯)旋局婆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问道:“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好些呢“相国邹忌说:“不如不去救赵。“段干纶说:“不救赵,则对我们将不利。“威王问:“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让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我们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好。“于是出兵救赵,下令“驻军于邯郸郊外。“段干纶说:“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郸。解连碑救邯郸之围,如果驻军于邯郸郊外,赵、魏两国就会定会休战,这样,赵国既不会被魏国打败,魏国也保全了实力。所以,不如出兵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都民禁主祝疲于奔命。若邯郸被魏军攻克,我军就趁魏军疲惫之际去攻击魏军。这样,赵军虽被魏军打败,但魏军又被我军乘机攻击而削弱。“威王说:“好。“于是出兵南下进攻襄陵,七月,邯郸被魏军攻克,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

  邹忌事宣王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使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译文

  邹忌是齐宣王的臣子,他推荐了很多私人,让他们任职,宣王不高兴。晏首是齐王的公族,推荐的人却不多,宣王很高兴。邹忌便对宣王说:“我听说:‘家里有一个孝子,不如有五个孝子。‘现在晏首才推荐了几个贤人呢“宣王因此认为晏首是堵塞了荐贤之路。

  成侯邹忌为齐相

  原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译文

  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公孙霸踏项闬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出走避祸。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进谏原因

  答: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邹忌的为政性格

  答:实事求是,勤于政事,勇于笃行,善谏乐思。

  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

  答: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2)进谏结果

  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田忌亡齐而之楚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解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译文

  由于邹忌的诬陷,田忌逃出齐国,避祸于楚。邹忌在齐国取得了更大的权柄,却每日忧心不已,深怕哪一天田忌借助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掌权。杜赫对他说:“我可以为您设法让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于是对楚宣王说:“齐相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交好,只是因为担心亡臣田忌借重楚国重返于齐。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向邹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齐国。邹忌感激大王,一定会让齐国很好地对待楚国。再者,田忌是个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对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齐国,同样也会尽力促进两国交好。这是充分利用邹忌、田忌的两全之策啊。“楚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

  《邹忌说琴谏齐王》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

  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

  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驺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

  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

  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王曰:“善。“

  译文

  驺忌子凭弹琴的技艺谒见齐威王,威王喜欢他而让他住在王宫右室。

  不久,威王弹起琴,驺忌子推开门进来说:“琴弹得真好啊!“威王勃然不悦,放下琴按着剑说:“先生刚被留下,没有深察情况,怎么知道我琴弹得好呢“

  驺忌子说:“那大弦浑厚而且像春天般和暖,象征着君王;那小弦明晰而且清亮,象征着国史记相;手指控弦很紧,而又很舒缓地放开,象征着政令;和谐的声音,高低相辅相成,回旋曲折而不互相干扰,象征着四时:我因此知道您的琴弹得好。“威王说:“你很精通音律啊。“驺忌子说:“何止音律,大凡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道理都寓含在音律之中。“

  威王又勃然不悦“:要是谈到五音调配成律的道理,确实没有人赶得上先生。至于治理国家、安定人民,又跟丝竹管弦有什么关系呢“

  驺忌子说“:那大弦浑厚而似春天般温暖,是国君;那小弦明晰而清亮,是相国;控弦紧而又舒缓地放开,是政令;和谐而鸣,高低相成,回旋曲折而不干扰,是四时。声音往复而不紊乱,是政治清明;上下前后连接沟通,是延续国祚不致灭亡:所以说琴声调和则国家治理。治理国家,安定人民,没有比五音的道理更加明白的。“

  威王说“:讲得好啊。“

  《淳于髡鬼才辩圣贤》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原文

  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原陈诸前。“驺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淳于髡曰:“豨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於万民。“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译文

  驺忌子求见威王三个月后就接受了相印。淳于髡拜见驺忌子说:“您真会说话啊!我有一个愚昧的想法,希望能对您陈述出来。“驺忌子说“:恭听教诲。“淳于髡说:“事君之礼完备无失,则身名均可盛昌,事君之礼疏忽不周,则声名均亡。“驺忌子说:“恭听教诲,永志不忘。“淳于髟几说:“猪油涂在棘木车轴上,是为了让轴轮转动灵活,然而猪油不能使穿于方孔中的车轴运转灵活。“驺忌子说:“恭听教诲,我将恭敬地侍奉在贤君左右。“淳于髡说:“用胶去粘破旧的弓杆,是为了粘合,然而胶不能粘合疏罅隙缝。“驺忌子说:“恭听教诲,我将紧密地亲附于人民。“淳于髟几说:“狐狸皮作成的大衣虽然破旧,不能用黄狗的皮来修补。“驺忌子说:“恭听教诲,我将谨慎地挑选君子,不让小人混杂在他们中间。“淳于髟几说:“大车不校正,不能负担起它常有的载重责任;琴瑟不校正,不能形成协调的五音。“驺忌子说:“恭听教诲,我将慎重地制定法律来督察奸吏。“淳于髡说完,快步走出,到门前,向他仆人说:“这个人呀,我告诉他精微的言语五次,他回答我如回声反应一样迅速,这个人不久后一定会受到封赏。“一年后,齐威王把下邳封给驺忌子,号称成侯。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