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 第一百一十四章燕:荆轲,秦舞阳,樊於期,高渐离
作者:寇佛的小说      更新:2022-10-18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希蜜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和当地的狗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您霉乃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它北面有甘泉、谷口坚固险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求组她边有崤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删剃危海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丹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拜会田光,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丹。

  太子丹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丹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巩篮道抹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宙承照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丹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丹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

  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弃骗狼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

  于是田光要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丹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

  荆轲坐稳,太子丹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不揣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丹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奉荆轲为上卿,住进上等的馆舍。太子丹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时进献车马和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荆轲与太子丹同游东宫池,荆轲捡起瓦片投向池中乌龟,太子丹就送给他金丸,又一起乘千里马,荆轲说:“千里马肝美。“太子丹就杀马取肝给荆轲。还有一次,太子丹与樊於期在华阳台举行酒宴,有美女鼓琴,荆轲说:“好手也!“太子丹就砍断美女的手,用玉盘呈给荆轲。对此荆轲说:“太子遇轲甚厚!“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丹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忠厚老实之人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明白太子丹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狠毒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千金、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了。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当时太子丹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丹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丹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暴秦。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丹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因为慌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颤。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未近身,秦王大惊,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挣断。慌忙抽剑,剑长不方便拔,于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君王的命令不准进殿。正当危急时刻,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因此荆轲追赶秦王,仓促之间,大臣们惊慌急迫,没有用来攻击荆轲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荆轲搏击。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正当秦王围着柱子跑,仓猝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荆轲倒下,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击伤八处。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荆轲,而秦王目眩良久。

  秦舞阳(公元前239年或之前-公元前227年或之后),亦作秦武阳,战国末期燕国武士,燕国贤将秦开之孙。

  年少时就犯下杀人案,后被燕太子丹找到。后于公元前227年(此时岁数不详)随荆轲赴咸阳刺秦王,后来事败,荆轲被杀,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交代秦舞阳的下场。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由此说明秦舞阳是个勇士,但后面其行为表明他只有对比他弱的人的欺负,而没有作为强者真正的勇敢,所以他又不能算作是勇者。“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通过这个史料我们知道了,秦舞阳不是普通人,他爷爷是燕国的将军,准确的来说他是官三代。

  小说《燕丹子》里对秦舞阳的面白进行了另一番解说--谋士田光对燕太子丹说的一段话:“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但这并非正史。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以及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高渐离一边击筑一边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折叠失败及结局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鲁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秦王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由于秦王所配之剑太长情急之下难以拔剑抵御,两个人像走马灯似的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名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瞅准时机,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但是他忍住剧痛,决心孤注一掷,将匕首奋力掷向秦王政。秦王早有提防,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是因为想生擒你,迫使你把燕国的土地归还。“荆轲被冲上殿来的武士杀掉,至于随行的秦舞阳,《史记》中并没有交待其下场,估计也被杀害了。

  樊於期(―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将领。原为秦国将军,后因参与嫪毐谋反。畏罪叛逃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杨宽的《战国史》认为樊於期就是桓齮,但所持理由仅两人名称发音相似,记载时间接近,时代差距无法考证文字读音,记载时间接近者众,因此此说仅为假说,尚未证实,理由亦不充分。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吕不韦为报五国攻秦之仇,决定攻打山东五国。派蒙骜同张唐督兵五万伐赵。三日后命令长安君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万为后继。秦兵出函谷关后,蒙骜率领前军取路上党径直进攻庆都,驻扎在屯留,作前面秦军的声援。赵国派庞暖为大将,扈辄为副将率兵十万抗拒秦军。尧山一仗,秦军未能取胜,蒙骜派张唐到屯留催取后队军兵。当时,成蟜只有十七岁,不谙军务,忙召樊於期商议。

  樊於期平时就憎恨吕不韦纳妾盗国的事(所谓嬴政是吕不韦之子是假说,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嬴政非嬴子楚之子),便乘机对长安君说:“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还揭露说吕不韦这次派他出兵的目的就是想借机除掉他并进而献计道:“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若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臣民谁不原奉嫡嗣者。“成蟜接受了樊於期的计谋。樊於期便假意对来使说大军即日移营。

  使者去后,樊於期就起草一篇檄文。樊於期将檄文四下传布。秦国人多听到过吕不韦进妾的传闻,等见到檄文中有怀妊奸生等语,才信是实。尽管惧吕不敢起兵响应,也都采取观望的态度。张唐知长安君已反,星夜奔往咸阳告变。秦王政见檄文大怒。召尚父吕不韦计议。遂派王翦为大将,领兵十万,往讨长安君成蟜。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樊於期任秦国将军。翌年与王翦、杨端和率兵攻打赵,取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城,继而攻占平阳(今磁县东南),大胜,杀赵国将扈辄。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国灭赵国以后兵至燕国南界。燕国太子丹惧怕,准备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对太子丹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见您。若去秦国,没有东西让秦王相信,是不能与秦王亲近的。樊将军,今秦王用金(古代以铜为金)千斤,邑万家的重赏捉拿樊将军,如果拿樊将军的人头和燕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见我,我这样就可以报太子之恩。“太子丹说:“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用自己的私事伤了长者的意愿。愿你再考虑!“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杀害樊於期,便自已去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将军,可谓是十分恶毒,父母宗族都被他杀害,眼下又重赏缉拿将军,要怎么办呢“樊於期仰天长叹,痛哭流涕,说:“我每想到这些,真是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荆轲说:“今天我有个计策,能解燕国的忧患,又可报将军之仇,你看怎么样“樊於期问是什么计策,便说:“我愿得到将军的头去献给秦王,秦王肯定开心地见我。我就左手抓他的袖子,右手刺他的胸,这样将军报了仇,燕国被凌辱的仇也报了。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卷起袖子,露出右臂,(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表示愤慨),说:“我朝思暮想要报这切齿之恨,今日幸得指教!“遂自刎。

  太子丹闻知樊於期自刎的消息后,急切赶来,扶尸痛哭,悲哀至极。后来,荆轲刺秦王虽未成功,但樊於期为国家甘愿一死,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后人言“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樊於期、荆轲不畏强暴壮举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据考,樊於期与荆轲为好友,亦深得太子丹器重,他死后,其遗骸葬于故里南庄村,后人立祠祭祀。据清《蠡县志》载:“南庄有大冢,呼为樊将军墓。旧有庙碑,今皆废。“

  座灵塔

  距保定易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血山村村西,平地突兀涌起一座小孤山。山高约20来米,占地约10来亩,山表面土层很厚,长满荆棘灌木,里面却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石。山顶正中霍然挺立着一座残塔。说它残塔,不只是因为它历经700多年确实残破不堪,还因为它天生就没有顶,看上去就像被刀削掉的一般。此塔残高7米,三层方形,塔心室南面辟门,砖结构,造型非常小巧精致。这座孤山就叫血山,这座与众不同的塔就叫座灵塔。

  该塔始建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应为佛教建筑,但民间、《县志》记载都认为该塔是为纪念樊於期而建。樊於期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王时借给荆轲人头的那个人。

  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参与嫪毐谋反、畏罪逃到燕国。燕太子丹将他待为上宾,为他在这座山上建起樊馆,此山也因此名为樊馆山。

  当秦国大兵攻破赵国,燕国危在旦夕之时,燕太子丹策划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王“行动。在荆轲出发之前突然提出,见秦王不仅要带上督亢地图,还要带上秦王日思夜想的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仁厚又兼爱惜人才,不忍心杀掉困境中前来投奔的樊於期。荆轲就自己去见樊於期。

  这一段《史记·刺客列传》有详细的记载:荆轲对樊於期说:“将军得祸于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户,将军何以雪其恨“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说:“每一思及秦政,痛彻心髓,愿与之俱死,恨未有其地耳!“荆轲趁机说道:“今有一计可解燕国之患、将军之仇,将军可纳否“樊於期毫不犹豫地说:“苟报秦仇,粉身碎骨,某所不惜,有何出口之难也“荆轲说:“某之愚计,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诚得将军之首,督亢地图,以献於秦,秦王必喜而见于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得报,燕京得免於灭顶之患,将军以为如何“听到这儿,樊於期仿佛看到荆轲刺死秦王的场面,看到了自己大仇得报的那一天,内心做出牺牲的决定。於是樊於期脱掉外衣露出右臂,跺着脚大喊:“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而恨其无策,今乃得明教。“随即拔出佩剑自刎,献出头颅。

  所以说一同去咸阳担任刺秦任务的应是三个人,除了荆轲、秦舞阳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樊於期。只是他在出发前就已经做出了牺牲,或者说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人头依然是刺秦的主要工具之一。遗憾的是在秦王殿上,他却亲眼看到了荆轲刺秦的失败与无可奈何。

  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褒贬不一。但更多的人感叹樊於期面对生死抉择大义凛然从容赴死,认为其舍生取义值得称道,同时也为荆轲刺秦这部历史大剧增添了悲壮色彩。清代爱新觉罗·成桂有诗曰:“去国伤无奈,投燕冀力同。举家无孑影,孤馆有凄凤。愿遂头宁断,行违计未工。空将一缕血,血染至今红。“明代陈璟却认为“将军肯缓须臾死,山鬼罾鱼祸已萌。“明代的何景明也评论说:“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然而百姓有感于樊於期轻生重义,都给予同情和赞美。樊於期死后,樊馆山即因樊於期血洒此地而改名为血山。附近的村子以山为名,就叫血山村。后人在山上建塔纪念,塔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塔南建法华寺,内供樊将军牌位。荆轲塔下原来建有三义庙,明清朝时庙里一直供奉着荆轲、田光和樊於期。可见,樊於期作为杀身成仁的义士,千百年来始终是受人景仰的。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向秦王的头部猛砸。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失败后)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史记》记载

  原文

  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译文

  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他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他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人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

  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高渐离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