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末年当皇子 第97章 蔡京离世
作者:火腿滚豆花的小说      更新:2024-03-02

  数日后。

  燕京宣抚司衙署。

  燕山府路宣抚副使,同知燕山府事,名义上燕京二号长官詹度,不顾吏员阻拦,强行闯进使司公事房。

  王安中坐在公案后,搁下笔皱眉看着他:“詹同知有何要事?”

  詹度带着几分怒气,质问道:“王宣抚,张觉可曾私下潜入燕京,与你会面?”

  王安中讶然道:“詹同知为何如此问?这消息又是从何而来?”

  詹度气笑了,“燕京城中流言满天飞,王宣抚难道不知?

  现在全城都在传,张觉曾经与王宣抚秘密会面,商讨纳土归降大宋!

  本官想请问王宣抚,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王安中严肃摇头:“既是流言,自然不足信。

  张觉身为金国南京留守,平州节度使,若是与本宣抚私下会面,一旦被金国知晓,这事情性质可就变了。

  有何后果,詹同知想必清楚。”

  詹度急道:“可若是张觉当真有意归降,营平滦三州之地,数十万军民,我大宋唾手可得!

  又何必多此一举,划建什么渤海国?

  此事,应当尽快禀报朝廷、让官家知晓!”

  “不可!”

  王安中断然大喝,嚯地起身:“即便张觉有意归降,我大宋也万万不能接受!

  张觉投降大宋,就是背叛金国,遵照宋金协议,我方万万不能接纳!

  否则,就是背弃盟约之举!

  倘若因此激怒金国,女真人兴兵问罪,谁能承担罪责?”

  詹度死死盯紧他:“如此说来,流言并非空穴来风!

  此前,张觉当真有意献三州归降?

  王宣抚早知此事?”

  王安中见瞒不过他,只得苦笑道:“我与张觉的确见过一面。

  他也的确表示过归降之意。

  但此事万万不可,我已明确拒绝。

  张觉投降大宋,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平州数十万军民,的确令人垂涎三尺。

  但,也是一块烫手山芋。

  一旦处置不好,宋金和平局面必将破裂。

  目前看,张觉封王,划建渤海国,是处置三州问题最稳妥的办法!”

  詹度义正辞严地喝道:“不管怎么说,如此军国重事,王宣抚岂能独断?

  到底要不要接纳张觉,应该交由官家决断!

  本官这就上奏朝廷,禀明此事!”

  詹度拂袖而去。

  “詹同知!万不可将此事禀报朝廷!”王安中大惊,追上前几步。

  可惜詹度头也不回地快步走了。

  王安中心急如焚。

  他深知以官家好大喜功的性子,在不了解燕京实情的情况下,极其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蒙蔽。

  张觉率领三州土地军民归附大宋,乍一听是场泼天大的富贵。

  可王安中深知,这场富贵背后,就是与金国全面决裂的凶险处境!

  大宋,根本接不住这场天降富贵!

  “必须尽快写信给蔡相!

  如今只有他才能稳住朝廷、稳住官家!”

  王安中火速铺开信纸,提笔蘸墨奋笔疾书。

  ~~~

  九月初,东京泛起一丝丝秋凉寒意。

  位于西水门旁边的蔡家老宅,更是一片秋风萧瑟气,仿佛提前入冬。

  只因老相公蔡京,已经病重十余日。

  阖府上下心情沉痛。

  蔡京躺在病榻上昏迷不醒,每日只能勉强喂些清粥,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已是油尽灯枯,回天乏术。

  赵佶亲自过府探望两次,指派数名太医,十几名医官,日夜守在身边,丝毫不敢松懈。

  蔡翛、蔡绦几个儿子,也是轮流侍奉,半步不敢离开。

  卧房内,门窗用厚厚皮褥遮盖,火坑烧得暖烘烘,房内热得令人汗流浃背。

  蔡京躺在病榻上,眼窝、面颊深深凹陷,半张着嘴,已是气若游丝。

  他身上盖着褥子,身体却逐渐冰凉。

  蔡翛、蔡绦坐在一旁唉声叹气。

  管事蹑手蹑脚进屋,低声道:“三爷、四爷,大爷回来了!”

  蔡翛眼里浮现恨意:“他还有脸回来!”

  蔡绦怒道:“这个畜生!爹就是被他气成这副模样的!”

  二人怒气冲冲走出屋子,与蔡攸一行迎面撞见。

  除了蔡攸,还有中书侍郎、少宰李邦彦,尚书左丞白时中,尚书右丞张邦昌、同知枢密院事赵野。

  这一行人,就是如今执掌大宋朝政的宰执团体。

  自蔡京病重,太宰之位,实际已由蔡攸接掌。

  蔡家父子接棒担任宰相,原本是一件无上光荣之事。

  可惜蔡京、蔡攸父子势同水火。

  自打蔡攸从燕京回归,父子争权已经变成明面上的事。

  赵佶原本更信任蔡京,安排蔡攸和李邦彦共同出任少宰。

  可惜蔡京病重,早已不能理事。

  赵佶只能顺势让蔡攸负责执掌相权。

  蔡攸距离成为大宋宰相,只差一道正式的中书诏敕。

  蔡翛、蔡绦背后痛骂大哥蔡攸,可真见了面,倒也不敢过多放肆。

  毕竟这位好大哥,已经是实际上的大宋宰相。

  他二人得罪不起。

  见礼过后,蔡攸负手进到卧房探视。

  李邦彦、张邦昌几人,借口老相公病重,不敢搅扰,留在屋外等候。

  蔡翛和蔡绦相视一眼,敢怒不敢言。

  这些人都是老父亲的跟班跑腿,如今见到老父亲快不行了,就连最后一面都懒得见。

  ~~~

  卧房内,蔡攸站在病榻边,两眼漠然地看着老父亲。

  不知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好好看看他。

  复相半年来,蔡京终日忙碌于政务,病情日益加重。

  他已经衰老得像是变了一个人,就连蔡攸都感到陌生。

  些许是感受到什么,蔡京努力睁开眼皮,嘴里发出嘶哑声:“居安......可是居安来了......”

  蔡攸鞠身揖礼,淡淡道:“爹。”

  蔡京半张嘴巴,气息变得急促:“近......近前来....”

  蔡攸走近两步,俯身道:“爹,还有何心愿未了,孩儿一定替您完成。”

  蔡京半闭眼,嘶哑道:“你....你记住......划建三州立渤海国一事....一定....一定要尽快完成!

  决不可....不可拖延!”

  蔡攸皱了皱眉,“爹病重多日,有一事或许不知。

  张觉原本有意归降大宋,是王安中故意隐瞒不报,朝廷和官家才对此一无所知。

  幸亏詹度察觉此事,已于日前禀报官家。

  孩儿认为,与其拱手让出三州,不如趁此机会,接纳张觉,将三州纳入我大宋版图!”

  听到这话,蔡京猛地睁开眼,猛地伸手抓住蔡攸手腕,挣扎嘶哑道:“不可!决不可~咳咳~”

  话没说完,蔡京剧烈咳嗽起来,眼里短暂聚集的光芒瞬间暗弱、消散。

  蔡攸拨开他的手,诧异地看着手腕上留下的红印。

  很难想象,一位弥留之际的老人,竟然会迸发出惊人气力。

  蔡京挣扎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本簿册,拼尽最后一口气递给他:“....照此推行......一定要照此......”

  蔡攸刚刚接过簿册,蔡京瘦骨嶙峋的手垂落榻边,睁眼咽气。

  蔡攸看着老父亲,沉默许久,叹息一声,伸手为他抚平双眼。

  蔡攸跪下恭恭敬敬磕头,转身走出卧房。

  不一会,卧房里传出蔡家兄弟嚎啕大哭声。

  李邦彦、张邦昌也跟着抹了抹眼睛,悲咽一声:“蔡老相公,走好!”

  蔡攸恍惚了一阵,翻开手中簿册。

  只见第一页写着《河东、河北、燕山府路边防疏》

  看笔迹,是蔡京亲笔所写。

  蔡攸翻看几页,其中内容都与北地边防有关。

  主要是在划建三州以后,大宋方面应该如何加强边防的措施。

  蔡攸喃喃低语:“爹,这些身后事与您无关。

  如今,我才是大宋太宰,该如何执掌军政,再也用不着您来教......”

  蔡攸随手把簿册扔进火盆里,看着其一点点燃烧化作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