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大间谍 六十八、****互射
作者:过街鼠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的方向努力!

  这是世人对世事所应抱有的必备态度。

  徐福这一次,却反其道而行之了。

  享受了**roxae的特殊犒劳。第二天,徐福回到司令部时,他接到了一个让他难以理解的命令。确切的说,应该是调令。

  徐福被任命为巴基斯坦北方战斗集团的高级军事顾问,他的司令长官的职责,在宣布任命结果之后,同时解除。

  呵呵呵,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己还是把事情想象得太简单了。几十万人的性命,没有人能够扛得住的。

  看来,自己的举动,似乎真的有些太过分了。徐福开始审视自己错误。其实,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有许多委婉的方式。自己的行为,过于极端了。

  新任的司令长官来自巴基斯坦国防部。他曾经在中国国防大学,学习了三年。据说是一个能力不错的家伙。

  据说对方下午才能来。上午的这段时间里,徐福还是代理的最高司令长官。一上午时间里,徐福要清理手上的所有工作,准备下午的交接。

  负责清理件的工作很繁琐。roxae和雅塔纳很自然的就充当了徐福的副手,主动过来帮忙。

  动手之前,有一个细节,徐福没有注意也没有留心。雅塔纳把roxae叫出房间,两个人嘀咕了好一段时间才返回屋子。

  徐福原本也想自己搭把手,但是roxae阻止了他。她让徐福呆在一旁,好好休息。这种事情,女人做总比男人做合适。

  徐福没有看出其中有什么不妥,他很愉快的答应了。

  晚上我让你快活,白天你让我轻松。

  下午,新任的司令长官到任了。徐福在向对方交接件时,明显的感觉,手上的件比自己下达和批阅的要少许多。少就少了,也没什么可关注和在意的。

  新任的指挥官叫阿里汉.桑兰,五十多岁的年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经受巴基斯坦派遣,到中国的军事学院深造了三年,能说一口比较标准的汉语,这给两人的交流,了便捷。

  阿里汉.桑兰给徐福捎来一个口讯,上京方面指示,要徐福依然呆在巴基斯坦军队,暂时不要回国。徐福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阿里汉.桑兰打好剩下的战斗。

  什么意思?徐福感觉到命令里面,似乎包含有许多复杂的成分。但是他并不想深究,也不愿意细想。自己就是想清楚又能怎样?!还能让事情重新来过?

  既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就应该用于承担。徐福不是逃避责任的人。

  阿里汉.桑兰这一次,是带着使命来的。他的任务就是在徐福的指导和帮助下,务必拿下新德里。这个任务,是一道必须完成的使命。

  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巴基斯坦政府和军方,难得的达成一致和共识。打蛇不死反被蛇噬的例子太多。他们不想把自己作为反面教材,供后世的人一再评说。

  最关键的是,如今的巴基斯坦人,也处于一种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为了在今后的谈判中,拥有更多的筹码,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只有拥有了书写历史的权利,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消除眼下的窘迫环境。

  原以为自己这个顾问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多少发言权和建议权。没想到阿里汉.桑兰从来不给徐福休息的机会,无论大小事情,都要拿出来和徐福协商着,并按照徐福的意见办理。

  这是什么事情啊?!到底阿里汉.桑兰是最高司令长官还是我是最高司令长官啊?

  说实话,这样一来,徐福反而更加劳累了。因为以前自己有了想法,只需要下达命令,按照进度安排督促属下实施就行了。现在自己不但要动脑筋想问题,还有费口舌的对着阿里汉.桑兰做一番解释,在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奥秘之后,才能以阿里汉.桑兰的命令为主,向下一层层传达。整个过程中间,无形中多了一道监控程序。

  哎,没办法,谁让自己现在是端着别人的饭碗呢,是他人的高级幕僚呢?

  阿里汉.桑兰在签署命令时,有一个细节一直让徐福感到不解:他签署命令时,基本上都是使用汉语!难道他这是有意识的显摆自己的留学经历。在巴基斯坦军队里,能够到中国最高军事院校接受高级培训,其身份地位就相当于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具有博士身份的海归们,受到的重视程度绝不一般!

  印度北方方面军实施远程机动,快速集结的同时。印度军方并不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面。他们还有补充手段。

  在调集北方集团军的时候,从班加罗尔和艾哈迈达巴德两个方向,分别调集了一个集团军的战斗集群,星夜驰援新德里。印度军方之所以没有高调对外宣布,只、主要是考虑到自己在空中力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陆军的任何调动,都有可能成为巴基斯坦空中打击力量的目标。

  在实施军事调动和重新部署的时候,僵化的印度指挥官,终于学聪明了。他们动用了自己远程攻击力量。

  “大地”和“烈火”两种地地弹道,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对巴基斯坦军队,实施了常规弹头的精确打击。说是精确打击,实际的偏移距离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失去了美国g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持,印度人的这两种地对地的攻击精度,大幅下降。

  在印巴两国开战之初,美国就宣布关闭gs系统在南亚地区的使用权限。欧盟和俄罗斯也先后关闭了各自的卫星导航系统在该区域的使用权限。

  地对地,在使用之初,基本上都是采用惯性制导的模式。随着制导技术的发展和对精度要求的提高,新型的地对地的导引手段,有了极大地改善和丰富。随着轨道变轨技术的运用,地对地对于精度的追求,达到极端的地步。高空再入后的制导方式成为各国提高各自攻击精度的必备手段之一。

  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是中国的df系列。在弹头进入攻击末端时,告诉下落的弹头,会因为和空气的激烈摩擦,产生空气离子层,俗称‘黑障’,处于这一阶段的攻击弹头,完全处于自主状态,很难对其发射指令,实施尾端的精确制导,对移动目标实施移动式跟踪打击。而中国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专门对付航母的df—21型,就是这种技术的结晶!而且这一技术,目前只有中国人独立掌握。

  不具备这种技术实力的印度人,只能在发射升空和在轨飞行阶段想办法,他只有依靠飞行阶段的精确控制,实现提高打击精度的目的。没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印度人,只有借助现有的,他国的导航技术和手段。

  一旦这种导航指令被限制使用后,他们的打击精度自然就会下降一个数量等级。

  上百枚“大地”和“烈火”两种地地弹道,即便是打击精度不足,但是一阵齐射,也给巴基斯坦军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印度人之所以现在才使用这种攻击手段,主要考虑到攻击区域,是出于自己的本土,在实施攻击时,在给巴基斯坦人造成伤亡的同时,难免不会误伤自己的军民。

  在袭击了巴基斯坦入侵部队的同时,印度人同时也袭击了包括巴基斯坦首都***堡等重要的非军目标!

  巴基斯坦人屠杀战俘的卑劣行径,彻底打消了他们的这种顾虑。无所顾忌的印度人,开始一步步的向着战争发展的最终不受控制的阶段发展了。

  他们迈出了可怕的第一步,很难不迈出第二步。

  有了印度人的先例,巴基斯坦人,很快就采取了报复行动。

  巴基斯坦现有中短程七八种,从最初的哈塔夫—1型到哈塔夫—3型,是射程150公里~~公里的短程。

  从哈塔夫—4即沙欣—1开始,巴基斯坦开始了中程弹道的研发,先后研制并生产出哈塔夫—5,即最具神秘色彩的高里—1中程弹道和哈塔夫—6即沙欣—2中程,其中高里型,分别衍生出从高里—1型到高里—3型三种型号;

  而沙欣—2是在沙欣—1基础上研制的两级固体火箭中程弹道,据称沙欣—2的有效射程达到了2500公里,可以攻击印度境内的任何目标。这是巴基斯坦对外宣称的研制成功的最新型号。

  作为对印度人最有利的反击手段,这一次,巴基斯坦人,动用了他们的高里—1型到高里—3型三种型号的中程。他们选择的打击手段也很讲究,直接从新德里上空掠过,直扑阿塔拉、坎普尔和安拉阿巴德三地,这里,有印度人从北方边境上调回的几十万军队,是三座零时性的大兵营。

  相对于印度人对于非军事目标的打击,这一次,巴基斯坦人表现得相对还算克制,他们没有对新德里和孟买等重要的政治化经济中心,实施攻击。

  巴基斯坦人的克制行为,很自然的受到了各方的赞誉。

  印度人此刻,其实有说不出的委屈。自己是对巴基斯坦人的非军事目标实施了攻击,但是攻击的效果怎样,他们自己心知肚明。许多,在接近目标的时候,都被巴基斯坦人的防空火力网击毁了。

  印度人说什么也想不通,怎么**之间,巴基斯坦人,具备了防御弹道的能力!在世人的眼中,具备这种反导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即便是印度人自己,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也没有能够跨过这个门槛!

  原本以为,从美国和俄罗斯的爱国者—3和s—300和s—400,能够为印度人构建一道安全的空中防护火力网,没想到,经过实战的检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据说,高里级系列,在研制过程中,由于引进了东亚某国技术,所以弹头在重入大气层阶段具有终端变轨能力,弹头配备了可视化地形关统,弹头尾部具有4片控制翼面,用于在重入阶段改变的轨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的那些昂贵的美俄防空,难以拦击巴基斯坦人的的原因。

  东亚那个国家的的突防能力,那可是世界公认的。

  巴基斯坦人,在这次对射中,受到的损失远比印度小,取得的战绩却远比印度人大,而且,在这场对射过程中,巴基斯坦人,巧妙的把曾经不利于自己的世界舆论,扳回了一分。

  双方都在准备着下一场对射,当然,这一战场主动权掌握在印度人手中。毕竟,他们拥有的各类的数量,远不是巴基斯坦人所能比肩的。巴基斯坦人拼不起。这就是国力差距。

  印度人一时之间,也不会再次贸然出手了,他们知道,真正对射起来,自己也占不到多大的便宜。一枚下来,死去的印度人,绝对比巴基斯坦人多得多!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任何人干起来,都会掂量一下,算一算其中的效费比。

  印度人占有攻防战的主动权,巴基斯坦人并不是没有任何的反制手段。在地面战斗方面,巴基斯坦人,有多种优先选择权:比如攻击时间、攻击目标、攻击手段、攻击强度等等。

  阿里汉.桑兰绝不是省油的灯。虽然他在自己面前,一再表现得很顺从,很服帖,但是这种表现,都只是一种掩饰。他在掩饰自己的实力。徐福和阿里汉.桑兰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出阿里汉.桑兰确实和许多巴基斯坦军事指挥官的不同。

  这个人不喜欢夸夸其谈,他是**性的主!这样的人,要么很阴,要么是深藏不露的主。很明显,阿里汉.桑兰属于后者。

  让徐福对阿里汉.桑兰刮目相看的是,他在战斗时机的把握上。在印度人对巴基斯坦人实施攻击之后,巴基斯坦人实施反击的这一段间隔期。阿里汉.桑兰出手了。他的出手,很得中国战争学说的精髓:快、准、狠!

  印度人,在巴基斯坦军队进攻阵型的正面,依照三角阵型,在巴尼伯德、密特拉和罗塔克三个城市,构建了字型防御阵型,等待着巴基斯坦军队的攻击部队,一头撞上这个铜墙铁壁式的防守大阵。

  从城市布局上看,这三座城市,真的就好像是印度人抵御来自巴基斯坦方向的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三座城市之间,彼此相隔不足百十公里,一个快速机动,两个小时就能从两个方向,为前突的巴尼伯德有力的支援。即便是有人采用大胆的中间开花的战法,在三座城市之间的中心地带,实施突降,建立攻击场,作为切断三座城市的依托。他们又不得不考虑,来自德里方向的攻击力量。

  新德里边上的德里市,就好像是这座天然防守阵型的有力支持和补充。在这个方向,印度人也布有重兵。

  面对如此强硬的防守,徐福也有些头大。阿里汉.桑兰却好像丝毫没有受到这种形势的干扰一样,在巴基斯坦,对印度人实施攻击之前,他就动手了。

  被围困的三万多印度人,被阿波汉纳少将的部队驱赶着,一路艰辛的往巴尼伯德方向溃败。沿途的巴基斯坦军队,只是对他们放放冷,表示一下,并没有怎么为难他们。

  阿波汉纳少将一直不明白,徐福下达这种战斗命令的真实含义。他在执行的过程中,显得把捏火候的能力上的欠缺。

  当阿里汉.桑兰将军,按照徐福的命令,再次对他下达命令之后,他多多少少的有些明白了点。阿里汉.桑兰告诉他,要让部队像赶羊群一样的,对印度人实施驱赶。

  赶羊,赶羊谁不会。阿波汉纳少将一下子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指挥着自己的部队,在印度溃败部队后面,亦步亦趋的行进着,阿波汉纳少将怎么想怎么觉得别扭。

  这不是放虎归山吗?眼前的这三万印度士兵,怎么看怎么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啊。

  溃散的印度军队,在巴基斯坦士兵有意识的网开一面的计划下,按照他们设计好了的溃败路线,一路急行的奔向巴尼伯德城。

  羊群奔跑的速度,受控于牧羊人的驱赶速度,阿波汉纳少将接到的命令就是,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这群溃兵,赶往巴尼伯德城下,并适时对巴尼伯德城中的印度守军,实施攻击。

  巴尼伯德城外,印度人构建了三道防线。当看到自己的同胞,衣衫褴褛,身心枯槁的向自己奔来时,驻守在巴尼伯德城外最外延第一道防线的印度士兵,毫不犹豫的向他们敞开了怀抱,迎接这一群从死亡边缘地带侥幸捡了一条性命的同胞。

  敞开的怀抱,如同袒露的胸膛,紧随其后的巴基斯坦部队,在印度人还没有来得及收拢溃败的士兵,组织有效的防守时,就被深深地刺了一刀。

  阿波汉纳少将指挥着自己的铁甲雄师,从溃败的印度军队身后,掩杀了过来,一个快速突击,就撕破了印度人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