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事儿 第11章 中兴汉统成遗愿
作者:林敬庸的小说      更新:2019-02-23

  “溢津关”乃幽州前哨,柴荣本以为要在此处经历一场激战,可当他率军抵达的时候,“溢津关”守将便投降了。

  这真是有点不可思议,柴荣也这么想。他并不害怕激战,以自己的兵力,攻破这么一个关隘毕竟不难。他没想到的是,此次又是兵不血刃。

  既然如此,那就继续吧。

  柴荣弃船登岸,跨上战马,率军直逼“瓦桥关”。

  来到关前,柴荣命赵匡胤为先锋,向敌人挑战。

  守将姚内斌问身边人前来叫战的后周大将是谁。

  “什么?是赵匡胤?”姚内斌闻讯大吃一惊。

  原来,赵匡胤在征伐南唐时候的种种表现已经传到北方了。

  姚内斌心想:“长江都阻挡不住人家,我又何必自讨没趣。”当即率部出关投降。

  好运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

  柴荣率军进驻“瓦桥关”,本想稍作休息。他也知道出征以来,将士们疲于奔波,是该让大家歇歇了。待大家吃顿饱饭,睡个好觉,再向前进发也不迟。咱们接下来要攻打“莫州”和“淤口关”哩,是要养足精神才行。

  “且慢!”莫州刺史刘杨信隔空喊话,对柴荣说:“陛下,您就别来打了,我已派人来请降啦!”“淤口关”守将唯恐刘杨信抢了头彩,也即遣使请降。

  就这样,莫州、“淤口关”都拿下了。

  对于柴荣来说,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大的利好消息,李重进率部已经临近。前面这些关啊州啊的,即便不主动投降,柴荣也自有信心拿下。此刻,后援部队即将到来,他便可以更加大展拳脚了。

  柴荣急啊,他没等李重进,而是自当先锋,领兵进发瀛洲。

  瀛洲刺史高彦晖得知柴荣御驾亲征,又有不知其数的后援部队,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投降。

  咦,看来,契丹并非不可战胜嘛。

  这不,仅仅一个多月,后周就收复了大量中原失地。

  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壮举!自唐代中叶以来,咱们汉人还从没取得过这么大的成就。

  接下来是幽州,这可是“燕云十六州”之首,契丹人绝不会轻易放弃,这块硬骨头要怎么啃呢?

  果然,辽国国主耶律述律到了,带着契丹的精锐骑兵而来,就屯兵在燕山北面。他的先遣部队,已向着“瓦桥关”进发。

  柴荣心道:“迟早也要和你正面交锋,来就来吧,咱们一决胜负便了。我就偏不信你契丹铁骑不可战胜。”他准备与契丹军队决战。

  可是,将士们开始反对柴荣,众人都认为还没到与契丹人硬碰硬的时候,既然已经收复燕南之地,何不就此罢休,这已经是不世之功了。

  柴荣力排众议,即令刘重进为先锋,迎战契丹军队。

  刘重进奉命率部趋往“瓦桥关”以北,与契丹先遣部队遭遇,一场激战,斩杀数百名契丹骑兵,进而攻占固安。这里离幽州只有一百多公里了。

  柴荣得到战报,十分高兴,立即亲赴固安视察军情。

  也许,这是柴荣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他站在中原丢失已久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军队正严正以待,只要他一声令下,立时开拔,奔赴战场,去为他的宏愿厮杀。

  柴荣纵马疾驰,壮怀激烈。

  在人生的巅峰时刻,在返回“瓦桥关”的途中,就像符皇后担忧的那样,柴荣突然病倒了。

  柴荣也知道自己身体出了些许状况,但他严令左右保密不宣,依旧紧密行事。

  到了第三天,柴荣病情越发加重,再也保密不住了。得知皇上龙体欠安的将领开始了对他的轮番劝说。

  “陛下,来日方长……”

  柴荣也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因为他已无力起床,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做出回京养病的决定。临行前,他任命韩令坤为霸州督部署,陈思让为雄州督部署,令两人各率己部驻守二州。

  刚刚收复的中原失地,柴荣岂会放弃。他要韩令坤、陈思让守好,等他回来。

  在回京的途中,柴荣仍是抱病工作,全国各地呈上来的奏折书,他就算躺在病床上,也会立时审阅,无日有辍。

  这一日,柴荣在审阅书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韦囊,一触之下,只觉里面硬邦邦的,不知是何物。

  柴荣忙不迭打开韦囊,见里面是一块三尺来长的木条,便将木条从韦囊中取出。他心下正感奇怪,只见木条上写着“点检做天子”五个红字。

  “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引入眼帘,柴荣不禁胆战心惊。

  这是谁在闹事?

  柴荣毫无头绪,这块木条混迹在从四面八方呈交上来的书之中,如何追查?但更令他心惊的是,他立时想起当年义父郭威黄袍加身的往事,那时,郭威正是后汉的殿前督点检。

  柴荣越想越惊,尽管病情严重,原忌奔波劳苦,他却日夜兼程往回赶。

  回到京城开封,柴荣无心养病,而是处理他心中的一件大事。

  柴荣罢黜张永德的“点检”职位,转而立赵匡胤,又暗自设法调查那块木条的来历。

  还没等到柴荣调查出结果,他的女儿突然死了,这对他又是一个重大打击。

  痛丧爱女,柴荣悲痛难当,病情越来越严重。

  公元959年6月19日夜里,柴荣躺在床榻上,再一次打开了地图。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借着地图观赏华夏大地上的山河了,山,多么雄奇,河,多么壮丽,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片土地。

  柴荣没能跨进四十岁,就此走完了他的人生,那张地图仍在他怀中。

  回顾他的一生,尽管短暂,却有着无与伦比的辉煌。

  “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这是柴荣的人生目标。即令现今读来,我们也该为他鼓掌。华夏大地已经乱得太久,黎民百姓已经苦得太久,我们需要他这样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他也不愧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帝王。

  然而,柴荣走了。也许,上苍觉得他太累了,该让他歇一歇了。只是,他的愿望还未实现,他会不会走得心有牵挂?

  终于,“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成了柴荣的遗愿。